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断桥听兰

诗学概要(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 「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 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 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 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秾」、「脓」等 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 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 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于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 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 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 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 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于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于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 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 于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 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于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象。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于学习古典诗词者,于音韵一途,该如何着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 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 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 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 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
至于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于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对于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 先生于【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于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
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迭、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绖、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
ㄍ:隔、格、阁、革、蛤、镉、葛、合、膈、骼、搿、獦、轕、塥、輵、合、国、掴、帼、虢、馘、漍……
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鹡、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
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跖、擿、竹、逐、筑、烛、筑、竺、朮、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

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
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ㄉㄜ:德、得……
ㄊㄜ:特、忒、慝、忑、螣、铽……
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
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

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
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
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
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
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
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

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
ㄖㄨㄛ:若、弱、箬、鄀、箬、爇……
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
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别……
ㄆㄧㄝ:撇、瞥……
ㄇㄧㄝ:灭、蔑、篾、蔑、蠛……

ㄉㄧㄝ:鲽、谍、迭、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绖、昳、瓞、蹀、堞……
ㄊㄧㄝ:贴、帖、怗、铁……
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啮、闑、镊、陧、臬、镍、蘗…
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
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ㄉㄟ:得……

ㄍㄟ:给……
ㄏㄟ:黑嘿……
ㄗㄟ:贼……
ㄙㄟ:
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

ㄈㄛ:佛、坲……
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
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钥、狘、耀、曜、药、乐、钥、说……
ㄋㄩㄝ:虐、谑、疟……
ㄌㄩㄝ:略、掠、锊、撂
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镢、嚼、蠼、鈌……

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
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鳕、岤、泬……

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于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根本解决之道
至若论及最有效、最根本之解决方法,乃是前述许君武教授所云:「从头学起」。先去认识唐宋时期之中原古音,再以之诵读唐诗宋词,则一经出口,平仄立判,且 亦最具准确性。十余年前笔者跟随 周老师学诗之时,即是以唐宋诗为范本,采用逐字呼音之方法,一字一句从头学起。(周师之论点为「学诗应自读诗起,既能明白读音,亦可兼谙诗法」)未数月已 于读音稍有所得,复积数年之经验,益觉会心而无碍矣。窃思目前之有志于学诗者,其最大之难题,在于无法辨别平仄与四声。茍能以【千字文】为基础,先教导学 生熟读此一千字之读音,再授以唐宋诗数百首,约可识得三千国字之读音,则基础以具,诗法亦明。若以每周授课二小时为度,则不出一载,必能提笔写作。笔者曾 以此法去指导同事与同学,均颇具成效,不敢自秘,爰将此法介绍与有兴趣学诗者,及从事古典诗学之薪传工作者,作为参考,盖亦为复兴中华文化略尽棉薄也。
欲明了中原古音之读法,首须学会反切及认识中古音之四声。中国最古老之标音法,见诸六书中之「形声」,如「江」从「工」声、「河」从「可」声。即是以 「工」、「可」之音表出「江」、「河」之读音。后因字音变迁,使形声字失却其标音之功能,代之而起者,为直音之标音法,即是以同音之他字,标出本字之音。 如「读若某」、「读与某同」、「某音某」等皆是。【说文】「琇音秀」、「怙音户」皆属此类。然若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者,则 其法又穷。比及汉末,孙炎着【尔雅音义】始创反语,以二字连读为一字之音,则其法不穷。此即「反切」之由来。

反切之法,乃是以二字连读而成一字之音,即取上字为声母(子音)下字为韵母(元音)。缓读之则为二音,急读之即成一音。如:「田」字为「徒年」切,「偶」 为「五口」切,「妻」字为「千西」切,「扭」为「你有」切,「兼」为「基添」切,「租」为「尊乌」切,「庚」为「歌亨」切等。民国以前之字书如【唐韵】、 【广韵】、【集韵】、【辞源】、【辞海】、【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皆是以反切为标音之法。
而平、上、去、入四声,乃汉字读音之最大特色,亦即构成中国诗词最丰富之声调与节奏之元素。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傲视寰宇,历千载而光芒愈盛,主要在于此独特声调所构成之抑扬顿挫之旋律。现且以中古音之读法,举例说明正确之四声声调。如下表
以上为中古四声之正确呼法,熟读以后,细心揣摩其声调与清浊,则音韵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明乎四声亦自明乎平仄,盖除平声以外,上去入皆属仄声。以目前国人之最低教育程度国中而论,只要明乎平仄,再稍加指点,可使人人作得好诗,则复兴中华文化有厚望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7 1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