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断桥听兰

诗学概要(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11万

回帖

267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楚天风韵区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78221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5-2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评,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学概要】序言
张序

论语阳货篇,孔子谓门人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谓学诗可以兴发人之志气,可以考察时政之得失, 可以知交友立群,可以处离怨而无怒;近可以事父母而尽孝,远可以事君上而尽忠。此足以明诗教之有裨于世道人心,而达化民成俗,厥功匪浅。今之倡言心灵改革 者,实亦何莫昌夫诗!
唯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学术思想剧变,新文学兴起而旧文学式微。尤以古典诗之规律既严,加以文字简炼,且必讲求平仄协韵,又每多托寓用典,更非今日习用白 话文者,所能领略其妙。故欲昌明诗学,弘扬诗教,真是谈何容易。目前大学中文系,虽开设有古典诗、词之课,教者多只能讲析,习者亦止于欣赏,欲求师生唱和 之作,或培植青少年诗人,真如凤毛麟角也。
余任教上庠,讲授诗学有年,深知初学为诗者,以诸生自幼习国语而无入声字,每以平仄协韵为苦。坊间出版之「诗学入门」、「诗学浅说」类书,亦多讲「平、上、去、入」四声,而少为习用国音者作一指引开导,以是有志学诗者,欲求音律雅正,亦颇难矣。
本所研究委员林正三先生,有鉴于此,益以其夙耽诗学,雅好辞章。才既富赡,学亦渊博。近着【诗学概要】一书,对于初习诗词者,如何辨识平仄及四声,尤多所 诠释,至于命意遣词,炼字用典,与夫诗之创作与欣赏,均有深入浅出之叙述。既为有志学诗而初入门径者之最佳读物,亦学有小成而欲更求深造者之指引南针,即 任教上庠讲授诗学者,为指导学生习作,亦可获其一助,实坊间不可多得之作,而有裨于诗学之昌明,与诗教之弘扬也。兹索序于余,因乐赘数言,用弁卷首。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夏至前一日张定成序于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蔡 序

诗之作用亦大矣哉!子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历代明王圣哲,莫不以诗教为政教 之一环。而造成数千年来,诗运绵延,诗道昌炽,更使数以万计之诗篇,蔚成我中华民族之文学主流,使我中华民族成为诗之民族,历久而不衰。惜乎民国以来,社 会风气,竞崇西学,科技与经济挂帅,价值观物化,于有关美善性灵之艺术文学,则付之阙如,其中尤以诗道为甚。影响所及,造成功利抬头,世风颓敝。以是知果 欲正人心,恢世道,则舍诗教实无以为功也。
虽然,诗之陶冶性情别有风旨,非可以诗法论。第初学者不由其法,则茫然无所依归。观诸目前之青年学子,其有心于古典诗学者伙矣。唯不得入门之法,更视平仄 音韵为畏途。吾友正三兄,公余沉浸于诗学领域,穷极爬梳,黾勉不倦。于声韵一门尤所专攻。且夫学而优则教,先后担任松山慈惠堂诗学研习班,基隆中原正音 班,台湾歌仔学会诗学研究班讲席。于诗教之推展,不遗余力。正三兄之论诗也,以意为尚,主张诗以言志,平素服膺白太傅「诗合为咏时咏事而作」之诗旨;杜工 部「汪茫万汇,忠厚恻怛」之诗心;王船山「游于兴观群怨四情之中。而各以其情遇」及「奋发于为善,而通天下之志,群而贞,怨而节,尽己与人之道」之信念。 更感于诗教宜为政教之先,立德宜为学诗之本。尝戒其门弟子曰:「欲学为诗,须先学立品」,则其为人可知矣。于今将其历年来教授诗文之心得,裒为一册,颜之 曰【诗学概要】,以飨初学。其为诗教之热诚,肃然可敬。欹欤!生乎今之世,而具古人之风者,吾于正三见之矣。际此世道凌夷,诗教不彰,此书之面世,或可为 初学者之津梁,并导诗道于正轨。骚坛石友,宁不翘首而盼乎?前承来电,乞序于余。余忝长传统诗学会,固不能辞,而亦乐为之序。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蒲月桃城蔡中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学概要】第一章:绪 论
何谓诗?古人云:「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笔者则认为尚须加上「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 者」。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也」。于此可知诗之产生,实系反应吾人之情感。此情感乃是人类对于天地、山川、风云、雨露、鸟兽、虫鱼、草木、花果及家国社会、人类群体等万事万物 之情感。有真实之情感,才有美善之篇章。翻开整个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出诗在中国文学上,实居主流之地位,也有其光荣之历史,更是一束灿烂之奇葩。历代之名 篇隽句,仍留传于你我之口语之中。由于我国文字为独立之音节,对于声调韵律易于控制,吟诵出来,铿锵悦耳,故能形成此一独特之文体,历数千载而不衰。民国 以来,虽有新体诗之产生,然因未有平仄与押韵。是以无法展现出声韵之美,与抑扬顿挫之情致。直与一般散文无异。故其地位无法取代古典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诸诗之起源,实肇始于民间之歌谣谚语。古人有云:「言为心声」。又云:「诗以言志」。大凡吾人心有所感,而发为语言,由于远古时未有文字,语言既出,为 求易诵易记,需注重谐声合韵。故六经诸子,大都有韵之文,尤以诗经一书,更是篇篇用韵。盖无韵即不成其为诗也!尔后语言发生变化,古音渐失,是以吾人今日 诵读诗经等古诗,于押韵之处,总觉扞格不入,此盖因诗经时代,乃是上古音之范畴,无法以今音求其谐韵也。至于大家耳熟能详之唐诗宋词,当时所使用之语音, 乃属中古音之范畴,故于今唯有用中古音之读法,方能展现其韵味。由于闽南汉语仍保存中古音之声调,读起来铿锵悦耳,是以本省之教习古典诗者,率皆以闽南汉 语之读音为准之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历代诗学之源流,元人傅与砺(若金)于【诗法正论】一书中,论之甚详,于今摘录于下:

夫诗权舆于击壤、康衢之谣。演迤于卿云、南风、载赓之歌。制作于风、雅、颂三百篇之体,此诗道之大原也。周官诗有六义,风、雅、颂为之经,而赋、比、兴为 之纬。风、雅、颂各有体,作诗者必先定是体于胸中而后作焉!风之体如后世歌谣,采诸民间而被诸声乐者也。其言生而达事情、通讽喻。二南为之始,纯乎美者 也,故谓之正风。诸国之风兼美刺,故谓之变风。豳风则诗之正而事之变,故亦以属之变风焉。雅之体如后世之五、七言古诗,作于公卿大夫,而用诸朝会燕飨者 也。其言主于述先德,通下情,事有大小,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成康以上之诗专于美,故谓之正雅,成康以后之诗兼美刺,故谓之变雅。变风、变雅皆因正风正 雅而附见焉。颂之体如后世之古乐府,作于公卿大夫,而用诸宗庙,告于神明者也。其言主于美盛德,告成功。其正则商颂、周颂,而鲁颂则不当作而作,比诸风雅 盖亦变之类也。姜尧章云:「守法度曰诗,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述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通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观于此言,可以得 风雅颂各体之义矣。然其言犹有未尽者,盖诗有体、有义、有声,以体为主,以义为用,以声合体。如今人之慢词小令之类,体制固殊,音律亦异。义之用则存乎人 尔!自乐书不得传其体制,失其音律,是可惜也。若其义则朱子之传详矣。诗亡而离骚作,亦国风之变也,朱子集注以屈原所作为首,而附学骚者于后,是亦夫子删 诗,而附诸国风于二南之意。自汉以来,由骚之变而为赋。故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当时去古未远,故犹有三百篇之遗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以来,则世降而诗亦随之。故载于文选者,词浮靡而气卑弱,要以天下分裂,三光五岳之气不全,而声诗遂不复振尔。刘禹锡有言八音与政交通,文章与时高 下,岂不信欤?其间独渊明诗,澹泊渊永,敻出流俗,盖其性情然也。后世皆称陶、韦、柳为一家,殆论其形而未论其神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海宇一而文运兴,于是李、杜出焉。太白曰:「大雅久不作」,杜子美曰:「恐与齐梁作后尘」,其感慨深矣。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 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集其大成也。昌黎后出,厌晚唐留连光景之弊,其诗又自唯一体。老泉所谓苍然之色,渊然之光是 也。唐人以诗取士,故诗莫盛于唐。然诗源于德性,发于才情。心声不同,有如其面。故法度可学而神意不可学。是以太白自有太白之诗,子美自有子美之诗,昌黎 自有昌黎之诗,他如陈子昂、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高、岑、贾、许、姚、郑、张、孟之徒,亦皆各自为体。不可强而同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15-6-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五星聚奎,而启宋之文治,欧、苏、黄、王等,出其文章之余,犹足以名世。后山、简斋、诲翁、诚斋亦其杰者也。然宋诗比唐诗气象敻别,今以唐诗宋诗杂而观 之,虽平生所未读者,亦可辨其孰为唐,孰为宋也。大概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为远。达性 情者国风之余,立议论者雅颂之变。固未易以优劣也。诗至宋南渡,末而弊又甚焉,高者刻削矜持太过,卑者模仿掇拾为奇;深者钩玄撮怪至不可解,浅者杜撰张皇 有若俳优,至此而作诗之意泯矣!然陷溺其中者,方以能诗自负,见其有深于理致,如诲翁之作者,则指之曰此儒者之诗也。见其有涉于俚俗如诚斋之作者,则指之 曰:此村学究之诗也。吁!此岂特不知诗哉,尤不足以知诲翁诚斋矣!盖诲翁诗如蒸民、懿戒诸作,不害其为二雅之正。诚斋诗如竹枝、欸乃之作,不害其为国风之 余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7 19: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