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者宜引为箴戒。
此外,又有所谓分韵、和韵、次韵、用韵、迭韵等名词。于此一并稍作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也。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钩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 往来置邮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 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驱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 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祗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吾人当深体会之。
三: 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 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 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 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 实则趁韵。宜血脉横亘,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