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断桥听兰

诗学概要(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迭」解,于 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 须辨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谢榛【四溟诗话】云:

「凡 字有两音,各见一韵,如二冬『逢』字,遇也;一东『逢』字音『蓬』,【诗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减也;十灰『衰』字,音『崔』杀也,【左传】皆有等 衰。十四寒『繁』字,音盘,左传曲县繁缨;十三元『繁』字,多也。贺知章【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此灰韵『衰』字,以为支韵 『衰』字,误矣。何仲默【九日对菊】诗:『亭亭似与霜华斗,冉冉偏随月影繁』。此元韵『繁』字,以为寒韵『繁』字,亦误矣。作诗宜择韵审音,勿以为末节而 不详考也」。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引老杜「刺使诸侯贵,郎官列宿应」,「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云:「考音义,『应』字、『难』字,均当作仄韵。而皆趁 己之便,以平声押之」。【学林新编】谓字有通作他声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选古诗为证。殊不知蔡启【宽夫诗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 反切,平仄声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声,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韵押,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
逢郑三游山 卢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中「逢」与「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即称「犯韵」或「冒韵」。宜尽量避免,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迭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以上为有关诗之押韵之法,及几种特殊之押韵格式。与应戒忌事项。已大体述明。而作诗选韵,宜择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于成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

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构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 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吃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 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迭韵,连偏累牍,徒使唇焦腕脱,令人生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者宜引为箴戒。
此外,又有所谓分韵、和韵、次韵、用韵、迭韵等名词。于此一并稍作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也。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钩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 往来置邮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 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驱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 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祗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吾人当深体会之。

三: 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 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 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 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 实则趁韵。宜血脉横亘,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也。
五:迭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迭韵。如:
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以上为近体诗押韵之大体原则,及应戒忌事项。初学者多读多做,自有心得,所谓熟能生巧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兼论古体诗之押韵法

至于古体诗之押韵,亦有其法度。原则上,古体诗之押韵较为自由,押平韵可,押仄韵亦可。一韵到底可,而中间转韵亦可。并可与能通转之邻韵相互通押。如东通 冬,江通阳,支通微,鱼通虞,萧通肴、豪等。长篇古诗,亦可不避重押。如杜甫之【饮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中即押二船字、二眠字、二天字、三前字。至若首句 押韵之情况,则与近体诗相似,押亦可不押亦可。
古体诗又有所谓「转韵」之法,其法或言起于陈、隋,实则三百篇已开其例,顾宁人云:「三百篇无不转韵者,唐诗亦然,唯韩昌黎七古之作,始一韵到底」。而刘 勰【文心雕龙】则云:「贾谊、枚乘四韵辄易,刘歆、桓谭百韵不迁,亦各从其志也」。然因诗经难学,故言古诗换韵者,必推本于陈、隋,至唐而愈备。其法须注 意上下停匀,首尾悉称,勿有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之病。如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良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全诗六句,前二句押二韵,后四句押三韵,之所以不觉其头重脚轻者,在于第五句未入韵也。又如李白之【经下邳圯桥忆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知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押六麻韵,五、六句押一董韵,七、八句押二肿韵,后六句押一东韵。因一董二肿古韵本通,故可算为一韵,而无轻重之偏。大抵说来,古诗之 换韵,约可分为二种,一为平仄相间,一为一声之韵到底(即所换之韵同在平声或仄声)。平仄相间换韵则多用对仗,亦可间以律句。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 诗体句,仄韵到底者更宜矫健,此古诗换韵之大略也。
另外,不换韵之古诗,其用仄韵者,单句末字可平仄相间,若用平韵者,其单句末字,切忌使用平声字,盖用平声字,则音调不谐。此亦古诗不换韵之要点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学概要】第五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历代诗家之论章法
时下通行之击钵诗章法

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 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 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 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是知初 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元杨载【诗法家数】云:

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 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 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 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 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 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承转合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按:此诗亦见于张祜集中,题为【集灵台】不知孰是)。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另如明高启之【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 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 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 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清施补华【岘庸说诗】云:「老杜之【登楼】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 调之要法。学者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8 10: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