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断桥听兰

诗学概要(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8700

主题

12万

回帖

43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网站管委会副主任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管委会副主任

Rank: 5Rank: 5

积分
433153

终身成就奖

发表于 2015-6-2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师!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经历两次重大胡乱,外族之势力日益强盛,起初为割地,其次为分去半个江山,及至蒙元,甚而进占整个领土,作起中国之皇帝。亦且将其语言带进中 原,尤其是其朝廷所在之北京。汉人之仕于朝者,亦竞以胡音是尚,汉胡语言相互溶汇之结果,已丧失其原来之面目。而中原人士,因避胡乱而南迁者,反能保有较 多之原有声韵。如闽语、粤语、客语等,其中尤以闽语最为完整。明清两朝,亦皆以北京为其帝都,北京之语言自然成为当时之官话,然已失却中原古音之原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统一全国语言,教育部于民国二年,召开读音统一会于北平。除由教育部直接延聘委员外,每省派代表二名,蒙藏华侨代表各一名,专门议定音标,并按字审 音。惜乎以多数表决之方式,与议政立法相同,且与会代表,大多不懂声韵之学,并不适合作学术讨论。当时北方人士,主张以北方官话为标准国音,而一般学术界 人士如章太炎、黄季刚等以北方官话无入声而力加反对,并另提主张,惜乎表决结果,以一票之差而未获采纳,最后终以北方官话为标准国音(以上引商务印书馆张 正体张婷婷合着之【诗学】语)。施行结果,导致现今学子,祗能懂国语而无法辨别中古音之四声,以致造成学习古典诗词之一大障碍。于目前举国上下,一致倡言 复兴中华文化声中,诸多有志于探究唐诗宋词及其它韵文之美者,却面临极大之困扰,即是无法分辨出文字之平仄与四声。欲克服此一困扰,不得不对音韵方面,先 作一番了解。研究声韵之学者通常将中国之古音,分成三大阶段,即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分述于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 「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 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 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 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秾」、「脓」等 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 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 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于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 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 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 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 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于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于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 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 于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 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于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象。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主题

4204

回帖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总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于学习古典诗词者,于音韵一途,该如何着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 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 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9

主题

5万

回帖

14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四海论诗区顾问

Rank: 5Rank: 5

积分
14591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7-3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品佳论,先生周末愉快!
危阑独倚 微信号 guoyajun2689  欢迎诗友加入东坡赤壁诗词微信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7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