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辛勤

成语典故班第十课:从礼记中的成语,看中国儒家学说的...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礼记》中涉及的中华礼仪
(一)《礼记》中的中华礼仪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
《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贵乎有采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其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台乎礼数的。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
2.“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颠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几句可用以劝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做不该做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议。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礼记·曲礼上》  
解读: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解读: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解读: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解读:“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7.“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解读: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8.“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汉·戴圣《礼记·学记》  
解读: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解读: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  
10.“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解读: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然后才能奋发自强。  
1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  
解读: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niè):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解读: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3.“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解读: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所应该提供的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14.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  
解读: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厌恶的事情。(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可以不顾“饮食男女”,不避“死亡贫苦”,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美德。)  
15.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解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解读: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1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礼记·中庸》  
解读:(真诚是天理赋予的)所以由内心真诚而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晓事理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18.“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解读: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解读: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显出道理来。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2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礼记·大学》  
解读: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21.“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解读: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2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解读: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2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解读: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修养品性。胸襟宽广,体态自然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2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解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礼记·玉藻》中的传统礼仪要诀(九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九容”具体解释如下: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尊长面前快速通过时不受此限)  
“手容恭”不是指慢腾腾地干活,而是指无事可做时,手要端庄握住,不要乱动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  
“口容止”是要求在说话、饮食以外的时间,嘴不要乱动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不要发出打饱嗝或吐唾液的声音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礼记》中的礼与孝的关系  
《礼记》是一本专门记礼的书,有着丰富的孝道思想。
首先,从其产生来看,礼与孝均是中国伦理史上出现较早的观念与德目,而且,二者均是从祭祀活动中相互凭借、相伴而生的。最初的孝,不是后来的善事父母(人伦道德)之意,而是指由敬天发展而来的敬祖观念,这种敬祖意识主要是凭借祭祖活动来表达的。  
在祭祀时,一方面要颂扬祖先之功德,另一方面则要用一定的礼节来表达、体现对祖先的崇敬即孝心。所以,孝,凭借祭礼来表达,祭礼本身则体现孝,并有孝道的教化作用。
《礼记》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见《祭统》篇,下引小戴《礼记》一律只注篇名)“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效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效特牲》)丧祭就是为了培植孝道,要人们永远“尊祖”,不要“忘本”,以维护宗族亲亲关系。“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祭之为物大矣!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论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祭义》)一方面,礼体现孝,教人以孝。
另一方面,祭礼、丧礼等又是从孝之自然亲情中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祭礼、丧礼所表现出来的孝道意义,亦皆出自人的自然之情,如《礼记》言丧礼:“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问丧篇》)行丧祭之礼时,因反省追忆“生之本”的祖先,而生思念与崇敬之情,此即为孝心。  
其次,二者在强调“敬”这一点上,其精神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孝的第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或体现为敬,不表现为敬的爱就不是处于下位的儿子对父亲的爱了。也就是说,亲亲与尊尊是紧密相连的,爱亲须以父子上下尊卑有序为前提。这也许就是中、西家庭伦理道德之分别重视敬、爱之差异的根源吧!也就是说,在西方亲子之间,只讲平等意义上的亲与爱,而在中国,爱必须建立在尊卑有序的基础上,爱而不乱人伦辈份,爱,下对上要体现为敬,上对下则体现为恩惠的慈爱。西方人直呼父辈名字与中国人的讳大人名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差异。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曲礼》)从上述可见,孝与礼,均强调“敬”,这是完全相同的。
《礼纪》孝道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强调敬。“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其祭也敬,敬则境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檀弓》)不仅要“祭思敬”,而且要“居则致其敬”。
因为“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辩?”(《坊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祭义》) 
最后,无论是从礼与孝的内在作用机制,还是从礼、孝在整个儒学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均是内情外行、孝里礼表的关系。如果说,孝乃为德之本,为天经地义之事,为万事万物之纲纪。
那么,礼是指导行孝的具体实践原则和实践规范,或者说,人们的孝心、孝行无不通过合乎礼仪的行为表达出来。人之礼敬行为是来源于人的爱敬之自然之情中的。然而,孝子之爱敬之情,若未能表现为客观之礼节,还是未发的“仁义”之性,因此,圣人之制礼作乐,实为“仁义”之性的完成。
所以,《左传·文公二年》曰:“孝,礼之始也。”儒家认为,孝本之于人的天性,萌发于人心,而礼则是孝的具体外化,并且在其发展中凝固为程式,整个社会、每个成员都应无条件地遵循实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这是说,君子之孝,必须将心中的爱表现为态度与行为的敬,否则就是乱了。尽力而无礼,就是小人了,致敬而不发自内心则不能达到礼。所以,要靠礼来支配统辖行孝的努力,只有表现敬意,才能使行孝的由衷之心被父母所感受。
可见,孝与礼,互为表里,内情外行。因此,孔子曾这样概括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可见,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无违于礼,就是事父母生与死以礼。孝,推之于社会即为礼制、礼法,执行礼法,即为“礼治”,亦即所谓以孝治天下。儒家之所以强调礼,就是希望用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其理论的内核,还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心理为动力的“孝”。换句话说,社会等级制度中之尊尊、长长,仍须以家族关系之亲亲原则为基础。阐明了孝与礼之关系,《礼记》何以有丰富之孝道思想的问题就不言自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体会儒家核心思想中的智慧及核心精神   
(一)《礼记》中的智慧
1、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大道”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个人所独有的。  
3、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  
5、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  
礼仪对于人来说,就像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  
6、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颜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做不该做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议。  
7、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提供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  
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礼节贵乎有来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只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合乎礼数的。  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  
8、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西汉·戴圣《礼记·聘义》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礼记》的核心精神
《礼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而所反映的核心精神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关于“仁”、“义”的核心精神。具体看来,是对孔子影响之下的孟子时代开启的思想的一种总结与诠释,是对儒家新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因而具有着不同反响的意义。
   1、《礼记》的核心精神——仁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仁在孔子的学说中是一切善良美德的概括,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更具体地说来,当时的思想语境中,“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中提出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礼”与“仁”还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仁到礼的论述贯穿孔子儒家学说的全部体系。
    孔子认为“礼出于仁”,“克己复礼为仁”,《礼记》中记载:
“纪之以义,终之以仁”(《礼记·文王世子》),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
可以看出“仁”是“礼”的指导方针,二者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君主作为社会阶级的最高代表,要以人作为行事方针,而臣子要敬、人子要孝、人父要慈、国人要信,这样才是井然有序之礼。同时,仁也是礼的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礼最终要达到“仁”的境界。反过来,礼是实现仁的手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上》),没有礼便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彼此相融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任何一方中总是存在着另一方的影子。
在孔子之后被孟子发展得更为灵活,充满了灵动性和人性特征,成为最早的开启民智和平等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记》中渗透的这些思想,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但是这些精神在《礼记》中诸多的篇章中有所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礼记》的核心精神——义
   “义”的基本含义是儒家思想较为强调的人做事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原则,义在内容上接近于“仁”,但比“仁”的概念更加“务实”和具体,是一种更为细化的“仁”,对“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和生活诠释,是一种指导生活、生产等一切社会活动中的“仁”,因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一种相对于“仁”的理论性而言的实践。
    “义”相对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礼”又更具思想性和原则性。后者在概念上的生发与存在始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实践中的“义”更具有具象性意义,其内涵也非常广泛,包罗了社会万象和具体的生活体现。礼记中“义”是通过“礼”这种传统的形式进行具体实现的,其中一篇为“义”下了定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孔颖达曾在其为《礼记》作疏中如此解释:“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尊卑都遵守礼的要求,那么“宜”即为“义”,通过“礼”的途径得以实现了。这里的“义”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散落在《礼记》的部分章节中。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对礼的解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本质,用礼的形式将其实现,这同样说明儒家学说中“礼”是以“义”作为核心精神的。这些核心思想在后世的发展中和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作为古代典籍中的重要理论大成之作,也渗透出了理论之外的实践性质,这些性质使得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于具体社会发展和社会人们生活的发展都具有着深刻而具体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三礼中的经典名句
1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出处】《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释义】教导他们三种行为:第一是孝行,以亲爱父母;第二是友行,以尊敬贤良;第三是顺行,以尊敬师长。
  【赏析】这是《周礼》中记载“师氏”要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来教导世子及公卿、大夫、士的子弟。就德、行而言,古人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师氏”的朝位在虎门的左边。凡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未出来做官的,都要在师氏这里接受教育。教育内容有祭祀(古人认为是件大事)、会同(诸侯之间的会见礼仪)、礼宾、丧祭、军旅等。
   2、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出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
  【释义】(保氏以道和艺)教养王子、世子、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教给他们六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赏析】“师氏”主要教德行,而“保氏”则专教六艺。师氏担任告王以善道的职责,保氏担任国君有恶行则劝谏的职责。后世设置的太师、太保等一类官职盖本于此。六艺中,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乐,即五音六乐;射,各种射箭技巧;御,指各种驾驭车马用以作战及狩猎的技巧;书,指造字法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九章算术》,即百分法、联立方程、圆周率、差分、几何、勾股等数学知识。
  3、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出处】《周礼·春官宗伯·大师》
  【释义】教《诗经》之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赏析】这是以教《诗经》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教育。《诗经》既是诗歌,也是乐章。《诗经》中的诗,都是可以入乐、吟唱的。这既是文艺作品创作的教育,也是音乐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对自己所喜欢的人,也要看到他的缺点错误;对自己所憎恶的人,也要看到他的好的一面。
【赏析】这是说凡与人交往,不能以一己之爱憎来评判他人的善恶、贤愚。人之常情,当喜欢一个人时,看不到他的缺点、错误;憎恨一个人时,又看不到他的优点、长处。这样来看人、交友,就不全面,而且还可能出问题。只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才能全面、准确地评判出一个人的善恶贤愚来。
  5、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在财物面前不要随意攫取(不属自己应得的部分),在危难面前不要逃避。
  【赏析】《礼记》教人要“临财毋苟得”,意为原本不属自己应得的财物,暗中纳为己有,这会使一个人丧失掉廉洁的品质。《礼记》又教人“临难毋苟免”,意为若君、父或好友或自己有仇家谋害,面临危难,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友者,当挺身而出,豁出身家性命去拼搏、去拯救。反之,若畏葸不前,临难逃避,则会陷君、父或好友于危亡之境,这是很可耻的。故云“毋苟免”。
   6、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鹦鹉能学舌,终究是飞鸟;猩猩能言语,仍然是禽兽。现在的人却不懂得礼节礼仪,虽然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
【赏析】古人认为鹦鹉和猩猩是生物中很聪明的动物,它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说话。然而它们不懂礼,不能以礼处事,依然不能改变它们是畜生的地位。可见,知“礼”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根本被丢掉,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7、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让,多做好事而不懈怠,称之为君子。君子不要求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人全心为自己尽忠,以使交情得以完美地保持下去。
【赏析】此节讲君子严于律己和交友之法。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见多识广;只有不耻下问,才能学而常新。努力做善事不放松,道德才能逐渐完美。有道德的人,也常善于交友之道。君子善责己而轻非人。
  8、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邻家有丧事,不唱歌助舂。同里有丧事,不在巷中唱歌。
【赏析】此节讲邻里有丧事所当遵守的礼俗。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要灵活处事,不能一味蛮行。“乡有乡规,民有民约。”入乡随俗,就要遵守这些基本规则,这里所说正反映了这个情况。邻里有丧葬不善之事,君子应怀戚穆之心,不相不歌,不助人之悲。这也反映出了农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人都有求人之时,大家应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9、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每到一处地方,要先打听当地的禁忌;每至一国,要先了解该国的风俗习惯;每到一家,要先问问避讳什么。
【赏析】这三个“问”:“问禁”、“问俗”、“问讳”,都是为了尊重他人之意。问禁,虑得罪于国君;问俗,虑得罪于主人。尊重人,这也是处世应有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0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