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论述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在这方面,诗圣杜甫便是我们每一个诗人的榜样,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博大情怀,直到如今,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在杜甫身上和诗中所彰显的家国民本悲悯克己爱人兼爱等价值伦理观,依旧是当下社会道德构建和文化继承的宝贵财富,其诗作更是国民的精神家园。诗人闻一多在为杜甫写的传记中称之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而关于诗词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用两首诗来做一个比较,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另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两首诗录如下: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同为描写洞庭湖的名篇。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体裁上都是五言律诗;整体布局都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描写对象都是洞庭湖,且笔下的洞庭湖都具有雄伟壮阔的特点。杜甫《登岳阳楼》是诗人晚年登楼感怀之作(公元768年),面对洞庭湖水感怀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国家依然动荡,而自己不能报国的哀伤。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诗,是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写成的。当时诗人四十四岁。他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又因写诗,因“不才明主弃”之句,得罪了唐玄宗,受到冷遇,放还归山。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和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 诗中,杜甫和孟浩然都表达了自己想要报效朝廷的愿望,但一为求仕,一为哀叹报国无门。且杜诗中同时包涵了身世之悲和国家之忧,境界更为阔大,尤其是杜诗中所蕴藏的家国情怀,这是孟诗不能相比的。 诗人艾青在他的著名诗篇《我爱这土地》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诗人,正因为有深沉的爱,所以,才能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来。从“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抱石沉江的屈原,到“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到文天祥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靑”的千古名篇;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家国”存在于每个有良知的有骨气的有血性的充满爱心的诗人心中,“家国”两字, 在这些诗人心中重逾千钧! 诗在中国是最古老的艺术,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情感史,是最娇艳的民族精神之花,包括着民族的文化、心理、气质、风骨。而家国情怀,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历久弥新的主题。对于今天的诗人来说,其通过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透过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诗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无限倾注,这无疑也增加了诗词本身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