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彦儒 于 2015-1-5 07:07 编辑
耿警柔肠烹饪“法制菜” 睹案追思方白大道理 ——《山乡警示录》读后
看了老周创作的《山乡警示录》,我非常惊讶。这是一部案本小说。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素材,但他不是照搬,而是进行了艺术演绎,结构是那么严谨,选材是那么得当,语言又是那么慎密和出彩。我惊讶他的艺术素养、文字功底,惊讶他的正直、善良以及那种骨子里固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感,才促使他在已退居又在突发心梗而幸存后,拿起笔从自己在公安战线近三十年所历所知案件中精选出二十六案来,经过再创作成为文学作品来昭示人们,让人去思考,给人以警示;正是这种他特具的艺术内涵、艺术修养,才让从未写过小说的他,把故事演绎得这么完整、出彩。不惊讶由不得你。 老周把自己的处女作捧出来让我看是有因源的。与老周相识早在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学校毕业分配到县财委,他在县供销社搞人事工作。因为是一个系统经常打道,再加上老周又是我姐夫的同学,当我们彼此知道后又多了份亲密感。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纯净、非常真诚、非常信任的关系,虽没有平日紧密的往来,彼此在心里却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我的印象中,老周是那种温文儒雅,正直善良,待人彬彬有礼,做事勤勤恳恳,虽不善言辞,但看问题非常敏锐,做什么事心里都有底。闲暇之余曾经常练毛笔字,他的字法于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非常独特。县书法展览常有他的条幅。他干啥都很细致、认真,并且都能做好,他是那种尽职尽责之人。文如其人,了解了他的人,才能有助于更好得阅读他的作品、理解他的作品。 读他的作品时,我是很认真的,从头至尾读了两遍,部分章节读了三遍。读了他的作品后,我感悟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六点: 1、案本演绎成小说,这是一种尝试,当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其个性和本质内涵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不例外。作为叙事文学的主要类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真实的反应社会生活。《山乡警示录》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征。尽管事件、故事都是真实的,但在创作过程中,老周为了降低负面影响或说基本消除负面影响,让作品烹饪成一桌法制菜肴,绝大多数的人名、地名作了更改,在记叙中,语言也更多添加了文学色彩。经过这么一个创作过程,原来的案例也不再是案例,蜕变成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小说。另外,我们知道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刻”,多数是在宋、元、明时代的话本基础上创作形成的。老周的《山乡警示录》跟冯、凌的“三言”、“二刻”类似,不同的是三言二刻是以话本为基础的,而《山乡警示录》是在现实案例的基础上再创作的。为此我把它叫做“案本小说”,不知可否。而案本小说创作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我看是独一无二的了。这是一个突破,也是一种尝试。 2、《山乡警示录》警示作用十分明显。全书涉及二十六案,案案结局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尤其是第一部分《智人植祸》八案、第二部分《昨雨今风》七案更以惨烈的悲剧收场。正是这种悲剧结局,令人震撼,叫人心痛,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从而给人以警示、启示、明示、喻示。教谕后人不蹈覆辙,不再酿祸,让短暂的人生永远和谐、永远快乐。这也就是老周创作本书的最初动机和根本出发点。随着这部案本小说的流传,其警示作用的凸显,我想这部小说将会带来非凡的影响。它是一部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的生动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语言风格独特,生动形象。从整部书来看,老周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用语非常讲究。描写或叙述看似自然不事雕琢,实则斟词酌句,功在句外。其特点:一是多用方言,比如:“揣练(反复练习)”、“戴见(喜欢)”、“山雀圪猁”、“黑房房(牢房)”、“捞东摸西(偷东西)”、“饥荒(债务)”、“垫脚”、“‘老牲口’”等。二是多用俗语,如“猪脑子”、“三转一圪扭”、“孔方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三是适用歇后语,如“真正豆腐掉在灰里头,吹不得打不得”,“真是笨猪掉在枯井里,四处无门只有哼哼的份”等。四是巧用典,如“月下追韩信”、“孔乙己”等。五是善用修辞,比喻的有:把一厢情愿的痴心男子比喻为“痴蝶”、 个性倔强的比喻为“犟牛”,激情犯罪喻作“情感雷”;双关谐音的有“气管炎(妻管严)”;对偶的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标题上,每回的标题全用对偶,而且对仗工整、主题内容突出。方言、俗语、歇后语、典故、修辞的使用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极具生活味,非常出彩。 4、描写、叙述善用对比,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一回桃花受伤前后的形象描写,受伤后:“三十年后,又遇桃花,岁月的雕琢与隐约的伤痕,留在沧桑的脸上,全不见当年的影子。想起当年那场戏耍,她还心有余悸。”受伤前:“三十年前的桃花,那可真是我们北乡里的一枝花。个头不很高,可体型匀称,红扑扑的面颊,就像春天里的山桃花。她生性开朗活泼,整天乐呵呵的,像颠来颠去的天使。从不知人间有愁苦二字。”接下来是柱儿、蛋儿、建儿等一伙年轻人与桃花、亮亮逗乐的场面和亮亮拿羊毛剪刀气剪桃花的血淋淋的场面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第二回石眉虎与小章的叙述和描写:“石眉虎,来自山梁那边的黄芩凹村。今年19岁,身材矮矮胖胖的,浓浓的头发盖住了窄窄的额头。浓浓的眉毛,左右两条快要连在一起了。粗粗的鼻子,厚厚的嘴唇。眼皮常低垂下来,少言寡语的。给人的印象有些木讷。原来的营业员章显志当了店里的实物负责人。小章也刚刚23岁,一个精明帅气的小伙子,性情活泼张扬,尤其那张嘴比脑子还溜得快。店里就他俩个人,性情一个内敛一个外扬,刚好打个翻拍。”类似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5、材料取舍得当,结构精巧出奇,耐人寻味。比如:第二回石眉虎杀死小章后卧轨自尽案,老周重点转移、视线旁引。他没有去细致的描写石眉虎是如何杀小章,杀死小章后又是如何去卧轨自尽的,而是把石眉虎与小章是如何走在一起的,两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在一起的关系亲疏、发生变故前的心里动态等叙述和描写了个细致入微,让你未看结局便提起心来欲预示结局。当你想要知道结局时,作者却没有从正面着笔,只是从侧面作了叙述,然读者经过思考、前后对接,自会知道结局了。这种架构不能不称奇说巧。再如:第二十八回作者与其女婿的对话。对话仅仅两句,其间插入了自己心迹的叙述,读来让人倍感苍凉,同时又让人的心绪从生活的一个角落驰骋向社会沧海,由小事触及一个沉重的大主题,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实在耐人寻味、耐人咀嚼,看后不禁让人顿生感慨…… 6、这是一幅社会写生画,一部人生感悟录。整部作品在选材上不难看出老周的良苦用心。一是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一些事情。比如:第十七回《流浪儿沦落成大盗,“三地主”凄婉诉曲衷》,老周专门用一回四千五百余字的篇幅写了“三地主”的身世。大家看了之后就会觉得“‘三地主’很可怜“、“‘三地主’其实人不恶”、“‘三地主’就是那动乱中被荒芜的一代”。从而改变人们对罪犯必恶的世俗看法。这绝对不是为罪犯开脱责任,而是对案件的深层次研究,从而还案件本来真实面目,让人们去作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这是一种高度负责的行为。二是着意对社会万象、民风民俗的关注。比如:第四回《钓美人孤魂落他乡,设巧计合家入牢笼》、第九回《婚外情风男浪女寻欢娱,痴心汉溺妻弃子去投环》、第十回《传香火引出超生游击队,卖骨血竟成致富来财路》、第十二回《青梅竹马患难相携共培一株爱情树,苦尽甘来世俗侵染落得一个悲惨局》。这几个案件都涉及一个情感问题,而且结局都很悲惨,真可谓家破人亡、痛彻肝肺。这些案件的起因往往都是因为世俗观念和不良风气影响,到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境况下又不懂得求助法律,以致最后走向极端,酿成命案。这不得不令人思考,给人以警示。因此它又是一部法制教育的好教材。三是直面人生,常以反思。对公安自身的自省与剖析如第十九回《急功利险铸“十五贯”,细排查终获真嫌犯》;第二十回《左撇子插科寄反诗,书生官“纳谏”释同类》;对一些不良现象愤慨、无奈的如第二十五回《禽兽医诱奸女学生,耿警官领教“孔方兄”》、第二十六回《关厂长四长寻罪名,立权威“太爷”打板子》。这些案件的再现,不难看出老周作为一名公安干警、基层领导的耿直正派和对排除世俗干扰根除不良风气,建设更加清明的政风社风的殷切希望和不懈努力。 总之,老周的创作是成功的,用心是良苦的。作品中可圈可点的东西随处可见。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足。作为一本书,整体来讲,每个案例结束之后,是否都加评点为好?这样一则给人一个整体一致的感觉,另则每案给人的启示和思考经作者评点主题即出、意旨明了,便于读者理解。或者都不加评点,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评点。另有些章节略显粗糙。个见,不一定准确,商榷吧。 啰嗦了这么多,也该收笔了。读了老周的《山乡警示录》后,我因感而吟诗一首,是赠给老周的,不妨以此诗作结吧! 儒雅温文率性真, 一腔正气在胸襟。 与人为善三冬暖, 办案求公四季春。 世事无常析变化, 人间万象叹离分。 “位卑不忘忧国事,” 抚案追思醒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