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格那丁 于 2015-5-25 07:57 编辑
举个例子:稻種梯田纏嶂嶺。
我们来看看这句诗:稻種是主谓短语,梯田是偏正词,此处为宾语,拿来作全句的主语,纏是全句的谓语,嶂嶺是并列词,作全句的宾语。嶂嶺有毛病,古诗里偶有岭嶂说法,也可说嶂崄,生造一个嶂岭,这是学识不足的表现。
这句诗是两个单句的复合,就是复句。稻子種在梯田里,这些梯田纏绕在山嶺上。在杜甫那里,句式比较简单:“无边落木萧萧下,”就是落叶掉下的意思。什么落叶呢?无边的落叶,怎么落下呢?萧萧落下,很简单吧?后来句式越搞越复杂,到达极致时便有“乱峰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这种东西,其事物的时空存在、逻辑关系、行为方式够你想一阵。是不是复句就比单句好呢?当然不是,一句诗好不好不是句式决定的,要看句式的底层结构和它与表层的化合。稻種梯田纏嶂嶺这句诗意思很平常浅易,别看它是复句,很绕,其实就是“满山梯田”或“梯田满山”的意思,不足为奇。要想出彩只有在一个地方用力,这个地方就是谓语“缠”。古人叫炼字,炼好这个字全句就活了,否则就是死句。作者炼好字了吗?没用,一个“缠”字太平淡,“人人能道语是也”。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假设想写几座山峰沐浴在斜阳里这个意思,要把它写得有味道,应该怎么写?山峰、斜阳几乎不能变了,只能在谓语动词上打主意:数峰立斜阳,是不是好一点了?但我们还是觉得不够带劲,于是加上“无语”两个字: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一下就活了,成了名句。所以,我说稻種梯田纏嶂嶺这句诗很平常浅易是有道理的,别看诗句“语感”流滑,其实笔力是很孱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