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新韵使者

[百家争鸣] 中国现代《新韵说》

[复制链接]

191

主题

780

回帖

38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63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7.“交友

重阳jm/文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意思是说要善于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帮手多,事业容易成功。可是没听说要善于树敌的,这听起来叫人吓一跳。因为多个敌人多堵墙。树敌太多,路难走,事难办,事业不易成功。这道理都知道,心里都明白,可事实上并非那么单纯,也并非那么简单。因为树敌与交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树敌的同时也是交友,交友的同时也是树敌。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数不尽,哪个不是靠朋友成功的?而哪个又不是与敌斗争过来的?再好的事也有对立,再坏的人也有朋友,这是为什么?因为观念、立场、信仰,追求、理想、知识、技能、环境、时机等等一切因素,都是决定一个人或事成败的原因,也是人们对“敌”“友”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文中的“敌”“友”是辩证述语,请莫误会。)
    交友,暂且不说,这里就只谈谈树敌吧。所谓“树敌”,并非胡乱得罪人,看谁都是敌人。善于树敌,是说要认准矛盾,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自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是不可避免的。
    三句话不离本行,在此就直说诗吧。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将外国分行的文字当作“诗”引进来以后,经过八十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中国诗的主流,因为它没有韵,不是诗,我们称它为无韵“非诗”。有韵与无韵,是“有与无”的矛盾,诗与“非诗”,是“是与非”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必然要展开斗争。面对斗争的双方,无论何人都要选择一方,站在一方,这就要“树敌”。树哪方为敌?这就是“善于树敌”的问题了。
    诗与“非诗”的问题,尽管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艾青等老前辈,都有这方面的论述。但群众性的普遍性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现在仍有人承认,有人否认。但不管承认也好,否认也罢,“非诗”“伪诗”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善于树“非诗”“伪诗”为敌并与之斗争,是现实赋予新韵的历史使命,是新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韵,是依附于语言语音的。也就是说,韵与语言语音是相依相附的。语言语音的发展变化必然伴随着“韵”的发展变化。汉语言发展到今天,南腔北调的繁杂语言,已被法定的普通话统一了起来,“韵”也必然地依附于普通话而被统一了起来。那就是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替代了以前的所有旧韵杂韵,包括“御批圣典”的平水韵。
    所以,新韵既树“无韵”为敌,又树“旧韵”为敌。因为“新”与“旧”也是一对矛盾。“新与旧”的对立斗争,是自然使然,也是回避不了的。做学问的事,容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必须面对。是站在“新韵”一边,还是站在“旧韵”一边?这也是一个“善于树敌”的问题。
   树“无韵”为敌,交“有韵”为友;树“非诗”为敌,交“真诗”为友;树“旧韵”为敌,交“新韵”为友。它们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必然的;它们的“和平共处”是相对的,暂时的,永恒是不可能的。但在斗争的过程中,“新韵”则是与“旧韵”为同盟者而联合起来,共同与“无韵”作斗争的,因为“新韵”“旧韵”共同都“有韵”,而这共同的“有韵”与“无韵”当然又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与斗争。
    欲“百花齐放”,必“百家争鸣”。打破中国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新韵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热闹的一幕!
                      2002.8.20
首发2003年5月《艺苑》总15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780

回帖

38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6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8.说诗谈诗都是
  
重阳jm/文
  诗刊2002年11月下半月刊65页载有张先生《重逢曲有源(外三则)》一文。第一则记述了张先生于1993年6月的一个夜晚,与曲有源见面,话题谈进了诗的天地,并对洛夫《暮色》的诗句品味愈深愈浓。时至午夜,二人在60度“老烧”的浓烈醇香中谈说了一夜。次日,尚余兴未衰,便捉笔写下了《重逢曲有源》一诗:
又看到你的时候才想起光阴难以挽回
在一盏吊灯温和的复盖下
深深的夜就不再是别人的了
把往事一件件摊开
我们就坐在那往事上面交谈
酒瓶
已如洛夫先生暮色中那空空的一瓶了
它默默地站在我们的中间
仰视
举起似醉非醉的夜光杯
抚摩着那石头
便一大口一大口地
把60度的离悲
咽进肚里……
    张先生说这首诗“竟然有了些许洛夫的味道”……。不过,当张先生记起牛汉先生的话“用汉语写诗”,便觉得“仍属学之皮毛,未得根本之列”。既然张先生如斯说,咱对这首“是不是诗”的诗,也就不说什么了。还是看看大诗人《田间的诗》(第二则)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剌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我想,著名诗人的这首著名的诗与这样的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剌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在文字上没有区别。所谓有区别的是,前者是分行写的被称为“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连着写的“白话”。但对它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张先生的评价是:
   
    这是一首不朽的力作,它的大境界,大哲理,它的永恒的警示性,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力作”。
   
    但不知这无节奏无韵律不被称作诗的这句“白话”,会不会是晚辈诗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呢?
    这里,试将张先生这段评价文字分行写出来,不也会是一首让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吗:
这是一首不朽的  力作
它的大境界  大哲理
它的永恒的  警示性
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
可望而不可及的  力作
    不朽的“诗”的“力作”,欣赏过了,再领会一下“大诗人的小诗”(第三则)吧。
    1979年5月18日5时,中国的著名诗人艾青在汉堡写下了一首题为《汉堡的早晨》的短诗:
前天晚上
我在北京院子里看见月亮
笑眯眯,默不作声
今天早上
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
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
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
她却瘦了
    如果把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前天晚上我在北京的院子里看见月亮笑眯眯默不作声。今天早上,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她却瘦了。
    上面那首“诗”和这段“话”在文字上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著名诗人的“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白话”而已。张先生说: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诗的语言极为朴素,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但却是大手笔。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我觉得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这里,我将张先生的这段“话”分行写出来,也很像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诗”: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再看看“读《爱》”(第四则)吧。张先生选取了牛汉先生的诗《爱》的前两节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的笑了……
    张先生说: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来,我都被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也不装饰自己的诗,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小时候,妈妈抱着我,问我:给你娶一个媳妇,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我说: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妈妈摇着我,幸福的笑了……
    但不知张先生读了这段不分行的同样文字的“白话”,还会有诗的感受吗?难道就不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吗?真不知张先生的感动是因了分行的文字呢?还是因了文字的分行呢!这里把张先生的感受分行写出来,大概也许可能一定也会是一首“让人肃然起敬”的令人“感动不已,甚至坐卧不安”的“诗”吧: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每次读来,我都被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
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
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
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
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
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
也不装饰自己的诗,
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感动不已”的“诗”,真是令人“坐卧不安”!我想那些分行便诗的大诗人们的徒子徒孙们,将来说不定会心血来潮,把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统统都分行写成诗集,那可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而又“坐卧不安”的了。
                                                      2002.11.22
首发2003年3月《新韵》总3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780

回帖

38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6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8.说诗谈诗都是
  
重阳jm/文
  诗刊2002年11月下半月刊65页载有张先生《重逢曲有源(外三则)》一文。第一则记述了张先生于1993年6月的一个夜晚,与曲有源见面,话题谈进了诗的天地,并对洛夫《暮色》的诗句品味愈深愈浓。时至午夜,二人在60度“老烧”的浓烈醇香中谈说了一夜。次日,尚余兴未衰,便捉笔写下了《重逢曲有源》一诗:
又看到你的时候才想起光阴难以挽回
在一盏吊灯温和的复盖下
深深的夜就不再是别人的了
把往事一件件摊开
我们就坐在那往事上面交谈
酒瓶
已如洛夫先生暮色中那空空的一瓶了
它默默地站在我们的中间
仰视
举起似醉非醉的夜光杯
抚摩着那石头
便一大口一大口地
把60度的离悲
咽进肚里……
    张先生说这首诗“竟然有了些许洛夫的味道”……。不过,当张先生记起牛汉先生的话“用汉语写诗”,便觉得“仍属学之皮毛,未得根本之列”。既然张先生如斯说,咱对这首“是不是诗”的诗,也就不说什么了。还是看看大诗人《田间的诗》(第二则)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剌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我想,著名诗人的这首著名的诗与这样的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剌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在文字上没有区别。所谓有区别的是,前者是分行写的被称为“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连着写的“白话”。但对它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张先生的评价是:
   
    这是一首不朽的力作,它的大境界,大哲理,它的永恒的警示性,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力作”。
   
    但不知这无节奏无韵律不被称作诗的这句“白话”,会不会是晚辈诗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呢?
    这里,试将张先生这段评价文字分行写出来,不也会是一首让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吗:
这是一首不朽的  力作
它的大境界  大哲理
它的永恒的  警示性
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
可望而不可及的  力作
    不朽的“诗”的“力作”,欣赏过了,再领会一下“大诗人的小诗”(第三则)吧。
    1979年5月18日5时,中国的著名诗人艾青在汉堡写下了一首题为《汉堡的早晨》的短诗:
前天晚上
我在北京院子里看见月亮
笑眯眯,默不作声
今天早上
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
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
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
她却瘦了
    如果把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前天晚上我在北京的院子里看见月亮笑眯眯默不作声。今天早上,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她却瘦了。
    上面那首“诗”和这段“话”在文字上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著名诗人的“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白话”而已。张先生说: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诗的语言极为朴素,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但却是大手笔。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我觉得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这里,我将张先生的这段“话”分行写出来,也很像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诗”: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再看看“读《爱》”(第四则)吧。张先生选取了牛汉先生的诗《爱》的前两节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的笑了……
    张先生说: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来,我都被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也不装饰自己的诗,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小时候,妈妈抱着我,问我:给你娶一个媳妇,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我说: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妈妈摇着我,幸福的笑了……
    但不知张先生读了这段不分行的同样文字的“白话”,还会有诗的感受吗?难道就不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吗?真不知张先生的感动是因了分行的文字呢?还是因了文字的分行呢!这里把张先生的感受分行写出来,大概也许可能一定也会是一首“让人肃然起敬”的令人“感动不已,甚至坐卧不安”的“诗”吧: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每次读来,我都被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
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
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
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
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
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
也不装饰自己的诗,
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感动不已”的“诗”,真是令人“坐卧不安”!我想那些分行便诗的大诗人们的徒子徒孙们,将来说不定会心血来潮,把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统统都分行写成诗集,那可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而又“坐卧不安”的了。
                                                      2002.11.22
首发2003年3月《新韵》总3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780

回帖

38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6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韵使者 于 2022-8-12 11:26 编辑

28.说诗谈诗都是

重阳jm/文





  诗刊2002年11月下半月刊65页载有张先生《重逢曲有源(外三则)》一文。第一则记述了张先生于1993年6月的一个夜晚,与曲有源见面,话题谈进了诗的天地,并对洛夫《暮色》的诗句品味愈深愈浓。时至午夜,二人在60度“老烧”的浓烈醇香中谈说了一夜。次日,尚余兴未衰,便捉笔写下了《重逢曲有源》一诗:


又看到你的时候才想起光阴难以挽回
在一盏吊灯温和的复盖下
深深的夜就不再是别人的了
把往事一件件摊开
我们就坐在那往事上面交谈
酒瓶
已如洛夫先生暮色中那空空的一瓶了
它默默地站在我们的中间
仰视
举起似醉非醉的夜光杯
抚摩着那石头
便一大口一大口地
把60度的离悲
咽进肚里……


    张先生说这首诗“竟然有了些许洛夫的味道”……。不过,当张先生记起牛汉先生的话“用汉语写诗”,便觉得“仍属学之皮毛,未得根本之列”。既然张先生如斯说,咱对这首“是不是诗”的诗,也就不说什么了。还是看看大诗人《田间的诗》(第二则)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剌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我想,著名诗人的这首著名的诗与这样的一句话:“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剌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在文字上没有区别。所谓有区别的是,前者是分行写的被称为“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连着写的“白话”。但对它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如张先生的评价是:

    这是一首不朽的力作,它的大境界,大哲理,它的永恒的警示性,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力作”。

    但不知这无节奏无韵律不被称作诗的这句“白话”,会不会是晚辈诗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呢?
    这里,试将张先生这段评价文字分行写出来,不也会是一首让晚辈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的“力作”吗:

这是一首不朽的  力作
它的大境界  大哲理
它的永恒的  警示性
是我们这些晚辈诗人
可望而不可及的  力作


    不朽的“诗”的“力作”,欣赏过了,再领会一下“大诗人的小诗”(第三则)吧。
    1979年5月18日5时,中国的著名诗人艾青在汉堡写下了一首题为《汉堡的早晨》的短诗:


前天晚上
我在北京院子里看见月亮
笑眯眯,默不作声

今天早上
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
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

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
她却瘦了


    如果把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前天晚上我在北京的院子里看见月亮笑眯眯默不作声。今天早上,想不到在汉堡又看见月亮在窗外笑眯眯默不作声。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她却瘦了。


    上面那首“诗”和这段“话”在文字上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是著名诗人的“诗”,后者只不过是一句“白话”而已。张先生说: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诗的语言极为朴素,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但却是大手笔。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我觉得这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这里,我将张先生的这段“话”分行写出来,也很像是一首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诗”:

这是一首我百读不厌的短诗,
诗的语言极为朴素,
看不出一点儿所谓的技巧……。
只有炉火纯青的诗人,
才能把诗写得这样亲切动人,
这样朴实无华,干净利落。
这是大诗人写的小诗,
但却是大手笔。
多年来,
我一直喜欢着这首短诗,
经常把它背诵给身边的诗友们,
我觉得  这是一首
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短诗。


    再看看“读《爱》”(第四则)吧。张先生选取了牛汉先生的诗《爱》的前两节:


小时候
妈妈抱着我,
问我:
给你娶一个媳妇,
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
我说:
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
妈妈摇着我
幸福的笑了……


    张先生说: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每次读来,我都被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也不装饰自己的诗,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如果这首诗不分行连着写就是:


    小时候,妈妈抱着我,问我:给你娶一个媳妇,你要咱村哪个好姑娘?我说:我要妈妈这个模样儿的。妈妈摇着我,幸福的笑了……

    但不知张先生读了这段不分行的同样文字的“白话”,还会有诗的感受吗?难道就不会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吗?真不知张先生的感动是因了分行的文字呢?还是因了文字的分行呢!这里把张先生的感受分行写出来,大概也许可能一定也会是一首“让人肃然起敬”的令人“感动不已,甚至坐卧不安”的“诗”吧: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每次读来,我都被
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性情所打动,
甚至是激动不已,坐卧不安。
每次读这首诗,又都会
被作者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所感动……
我之所以喜爱牛汉先生的诗,
就是因为他不装饰自己的心灵,
也不装饰自己的诗,
他的真实他的纯朴让人肃然起敬。


    令人“感动不已”的“诗”,真是令人“坐卧不安”!我想那些分行便诗的大诗人们的徒子徒孙们,将来说不定会心血来潮,把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统统都分行写成诗集,那可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而又“坐卧不安”的了。
                                                      2002.11.22

首发2003年3月《新韵》总3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7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