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4.《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
《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
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铸造我国封
建士大夫品格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存心养性。《孟子》性善论把存心、求放心当作教育的任务和个体
修养的内容。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
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是因为心是善之本,也是人体的"大官"。"心之官则思。" 存心才能获得对善的理性自觉。人欲则源于耳、目、口、鼻、舌 等感觉器
官。人的感觉器官属"小官",没有理性,不能辨别是非,只是追求享乐,一遇外
物便被引向迷途,成为存心的障碍。
《孟子》存心寡欲主张,提出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对待物质欲望问题。它要求
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
将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它把二者绝对对立起
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则是走向极端了。同样,它强调思维对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树立对道德的理性自觉,是合理的因素。但是视感觉器官
为"小官",轻视感性认识,割裂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进而说什么"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则是错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