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辛勤

孟子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关于《孟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汉书·艺文志》将《孟子》列为子书。但是汉人普遍视其为辅经的"传"。
五代后蜀时,《孟子》被列入"十一经"刻石,是为称"经"之始。南宋朱熹取《大学》、《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花毕生精力作《四书集注》(含《孟子集注》),《孟子》地位随之提高。自元仁宗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而且议论必须遵照朱注,直到晚清废科举一直沿用这一规定。这样,《四书集注》便是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一书的影响自非其他诸子可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孟子》的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没落,逐步被抬高起来,影响也越来越大。中间也曾有过一点插曲,如明太祖初即位,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很恼火,下令删去《孟子》85条另出《孟子节文》一书,至永乐年间又恢复《孟子》全文。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许多问题比孔子讲得更为明确、生动;
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
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简言之,
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
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这需要有信心,要经过主观的努力。"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谓不能、自暴自弃是无道理的,是有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人性善,为什么有为不善的,有恶人呢?《孟子》说,此"非才(性)之
罪也",而是环境"陷溺其心",四端遭泯灭所致。它举例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
性,但在外力作用下水可倒流、可上山。不过处于同样恶劣的环境中,如舜居深
山之中,"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舜成为圣人,而野人仍为野人。恶劣环境中也
有"善言"、"善行",能否为善关键还在于有无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还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认识路线,认
为人的心性来自天赋与天相通,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扩充自身善端,就能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目的是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与自觉修养道
德的必要性。孟子与告子等人就人性问题展开辩论,深化了对人自身本质的探讨,
给以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其论证教育基本问题及阐述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
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于掌上。" "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仁政必须重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仁者"造就"俊杰";任用这样的人做官才能
施行仁政,治天下如运股掌。"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
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总之,教育对于施行仁政、巩固政权,实现社会的统一和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视教育,则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行仁政要"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
敛",让百姓免除饥寒交迫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还需开
办学校抓紧教育工作。这是因为教育能使百姓树立起人格追求的自觉性,使社会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此则天下归心,不用战争残杀即可以"王天下"。一方面,
"有恒产者有恒心" ;另一方面,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画出一幅王道政治蓝图。其次,从人的发展说,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
   《孟子》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天赋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况且,人受环境影响,善端遭陷
溺就会为不善。所以说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的作用即在于促进人对自身固有善端
的体认,获得道德修养的主体意识,保存、扩充和发展善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圣贤"。人有天赋善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性善
论解释了教育的机制,对教育培养高尚人格的作用是满怀信心的,包含有外因需
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合理成分。但是,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这就使《孟子》关于
教育的机制和作用的论述,蒙上神秘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3.《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
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
治秩序的"君子"、"圣贤"。"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明人伦的教育也就是
自觉体认和扩充四端为四德的实际内容。《孟子》要求学校的智育、美育都要为
明人伦的目的服务,围绕孝悌仁义来进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
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这样,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70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3.《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
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
治秩序的"君子"、"圣贤"。"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明人伦的教育也就是
自觉体认和扩充四端为四德的实际内容。《孟子》要求学校的智育、美育都要为
明人伦的目的服务,围绕孝悌仁义来进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
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这样,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2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