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简言之,
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
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这需要有信心,要经过主观的努力。"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谓不能、自暴自弃是无道理的,是有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