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2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成语的使用问题,其原理与上面一致。不过首先要厘清古人所谓的“成语”与今人所谓的成语概念。古人言中的成语包括较今为广,熟语、旧言、陈词等等皆包括在内。而今人所谓的成语,多是指人们常知的典故概括语及日常习惯用语,多由四言组成。至于“成语”一词的出处,大抵最早见于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有简单论述,其曰:“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这里的古文,指的是文言散文,四六指的是以骈句为主的文章。这里所说的“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常使今人误会为作骈文骈赋宜用成语(今人概念的成语)。其实如此理解,已在误区。我们从现存的骈文骈赋名篇来看,与刘祁强调的四六文宜用前人成语大相径庭。历史上的骈文骈赋名篇,大量使用典故,但在表述典故时,多是用自己的言辞,而绝少一字不改沿袭旧句。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典故,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其表述形式各不相同。并且一篇文章传播之后,后人再用此典故时,在表述上,亦多自觉避免与名篇雷同。举如王勃之后,古人作骈文或赋,再难见到诸如“杨意不逢”、“物华天宝”之类的典故表述与修辞语直接借用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