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辛勤

关于题图联的相关知识点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构图上,云林没有采传统绘画山居图的形式,让茅屋若隐若现于山林中,突出其幽居的特点,也不着意渲染田园牧歌的气氛(像玉涧《渔村夕照图》所展示的归家的祥和)
而是将山村移到江滨,将屋舍变成孤亭,隐居之所被“请”到画面的核心,孤亭被放到一湾瘦水和渺渺远山之间,放到旷远的天地之间,突然间,人的“小”和天地的“大”就这样直接照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他诗中所说:“小亭溪上立,古木落扶疏。一段云林景,依稀在梦中。”
这样的空间安排,表面上突出人地位的渺小。在空间上,相对广袤的世界,人的生命就像一粒尘土;在时间上,相对缅邈的历史,人的存在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时空的渺小,是人天然的宿命。
如苏轼诗云:“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然而,云林在突出人“小”的同时,更强调从“小”中逃遁。
如果说亭子是云林山水的画眼,是一幅画之魂,恐怕也不为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

作品可以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这样的结构可能受到易学中的天地人三才说的影响。
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展开

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意虚为实;
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
画面中没有成熟灿烂的秋意,惟有疏木几株,木叶几乎脱尽,一湾瘦水,一痕远山,真是繁华落尽。
虽木叶几尽脱落,但没有虬曲,没有病姿,傲立寒汀,耿耿清思,令人难忘。
他的朋友说:倪郎作画若斫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2、幽远
中国传统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方法: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思纂《林泉高致》。
画中一河两岸,以近景为中心,在近景中又多以空亭为中心,空亭寓意人居之所、人观照世界之主体,不是用目视,而是用心灵去吞吐。
心灵的俯仰吞吐中,层层向远方推去,推到广远的世界,又将广远的世界拉向近前,拉向小亭,拉向人的心中。画的中部一般是别无一物的水体,那是一个心灵回旋的世界。

云林的一河两岸突出一个“隔”字。一河两岸,隔出了近景和远山,也隔出了此岸和彼岸、浊世和净界。
人的生命困境其实正是被“隔”在此岸而造成的—人来到世界,就像是被“掷”入一个陌生的角落,孤独踟躇

云林有诗云:“亭子清溪上,疏林落照中。怀人隔秋水,无往问幽踪。”
云林在被“隔”的此岸世界中,向往理想的“幽踪”

因为隔,就有望。望,既是一种理想的牵引,也是一种等待
看云林的画,总觉得有一个影影绰绰的待渡人,在树下,在亭中,在沙际,引颈遥望。在中国艺术中,空亭就是等待的象征。

云林的画,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就是暮色中的寂寞等待,有秋水伊人的怅惘,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的寂寥。观其画,很容易起“可望不可即”的怅惘。
晚年他绘画中的一河两岸,也渗入了思乡的情缘,注入了“无家”人思家的呼唤。他大概自四十七、四十八岁左右开始,因避乱而离开无锡,放弃了家中的财富,离开他精心构造的清阁。一直到他生命结束的二十多年时间中,除了偶尔回无锡之外,一直在松江、浙北等地漂泊,最后客死他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3、幽静
但无论是暮春、盛夏还是阳秋等等,云林都将其处理为清冷的世界,他的作品中似乎只有寒色:树树皆寒林,汀渚多冷水,远山总萧瑟。
他的题识中特别标明时间,而他的画面中却有意抽去时间。
庄子曾认为,体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古无今的境界。禅宗的大师所说的瞬间永恒境界,就是将时间性因素抽去—如唐代赵州大师所说:“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
不为时间左右,这是中国超越哲学的重要思想,云林的画正是要
时间之外来寻找生命的真实。
这里所说的“幽静”,不是相对于喧嚣的安静

而是如韦应物“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诗中所说的,是一种永恒的宁静,一种绝对的平衡。

于永恒的寂静中体现的生命平衡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林艺术所透出的平衡感,不是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平衡术,而是使人们离却污秽(现实的欲望蠢动)、烦恼(生命的脆弱感叹)所获得的身心平衡。
“无生”,是云林山水追求的大境界。云林的山水,几乎不让一片云儿飘动,不让一朵花儿缱绻,没有一片绿叶闪烁。看他的画,似乎一切都静止了,如他的代表作《容膝斋图》,树上没有绿叶,山中没有飞鸟,路上绝了人迹,水中没有帆影,这是一个没有“生命感”的世界。
禅宗有个“青山元不动”的话头,不是说外在世界是不动的,而是强调人无心于万物,不随物而迁。云林的视觉世界对此有出神入化的体现。
后人评其画说“尘影不动,清思不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329
发表于 2018-7-25 0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8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