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2、幽远
中国传统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方法: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思纂《林泉高致》。
画中一河两岸,以近景为中心,在近景中又多以空亭为中心,空亭寓意人居之所、人观照世界之主体,不是用目视,而是用心灵去吞吐。
心灵的俯仰吞吐中,层层向远方推去,推到广远的世界,又将广远的世界拉向近前,拉向小亭,拉向人的心中。画的中部一般是别无一物的水体,那是一个心灵回旋的世界。
云林的一河两岸突出一个“隔”字。一河两岸,隔出了近景和远山,也隔出了此岸和彼岸、浊世和净界。
人的生命困境其实正是被“隔”在此岸而造成的—人来到世界,就像是被“掷”入一个陌生的角落,孤独踟躇
云林有诗云:“亭子清溪上,疏林落照中。怀人隔秋水,无往问幽踪。”
云林在被“隔”的此岸世界中,向往理想的“幽踪”
因为隔,就有望。望,既是一种理想的牵引,也是一种等待
看云林的画,总觉得有一个影影绰绰的待渡人,在树下,在亭中,在沙际,引颈遥望。在中国艺术中,空亭就是等待的象征。
云林的画,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就是暮色中的寂寞等待,有秋水伊人的怅惘,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的寂寥。观其画,很容易起“可望不可即”的怅惘。
晚年他绘画中的一河两岸,也渗入了思乡的情缘,注入了“无家”人思家的呼唤。他大概自四十七、四十八岁左右开始,因避乱而离开无锡,放弃了家中的财富,离开他精心构造的清阁。一直到他生命结束的二十多年时间中,除了偶尔回无锡之外,一直在松江、浙北等地漂泊,最后客死他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