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5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最擅长抒情。辛弃疾借这个典故,目的是讽刺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苟安,屈膝求和,抒发自己悲愤的感情。他称赞孙仲谋,是抨击偏安于东南半壁河山的南宋当权人物中,竟没有一个象孙仲谋那样有雄才胆略的政治家!词人运用典故,似乎随手拈来,毫无雕琢痕迹,仿佛出于自家之口,正所谓“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
还有,诗中用典还可以增加诗的含蓄美。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问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据考证,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年)。当时,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住在他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家。诗的主旨是忧念国事,感慨身世,抨击腐朽。为了含蓄地表现这一主题,李商隐在诗中用了两个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