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考证,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年)。当时,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后,住在他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家。诗的主旨是忧念国事,感慨身世,抨击腐朽。为了含蓄地表现这一主题,李商隐在诗中用了两个典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的三、四句分别用贾谊、王粲的典故。贾谊,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少年能文、博学多才,曾上书汉文帝痛切指陈时事,有“痛哭”、“流涕”之语,但不为汉文帝采用。故李商隐着“虚”字,表示痛惜的心情。王粲,东汉末年曾依附荆州刘表,后归顺曹操。作者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名落孙山,处境与贾谊相同,他奔赴泾州,入王茂元之幕,与王粲一样,也是寄人篱下,因此,他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十分恰当。诗的五、六句用范蠡的典故。范蠡为春秋时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称霸后,辞去爵禄,易名隐遁,乘舟游于五湖。诗人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自己功成身退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