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北山钓者

宋元明清律诗格律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11 21:19 编辑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
此言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句式唐人虽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来救。即用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三平句)及孤仄句(平平平仄平,四平句来救。
这里指小拗句(仄仄仄平仄)也要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62
发表于 2016-10-1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11 12:09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你的意思,赵执信研究的不是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吗?

点评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至于平仄正格,当时应是人人可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62
发表于 2016-10-1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1 09:40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般规则,按照这一般性,加上运用时不至于出现孤平、三平尾便完整了。口诀的特征 ...

你的说法,唐朝是没有如此说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62
发表于 2016-10-1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
赵执信只是这一句,就难以解释唐朝近体诗的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0-1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成熟的果子与成熟的果子味道自然是不一样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诗的韵律也一样。我们不能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当作成熟的来用。
作者引用黛玉论诗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诗的韵律当然是“末事”,连所用的词句不是很恰当也还只是“末事”,这些出错了也只不过说写的诗不好,出不了大事;若是“立意”错了,就很难说结果怎样了,说不定会出大事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拿今人的角度来说立意很好,但在当时被“满门抄斩 ”,难道不是这诗句“立意”惹的祸吗?
不仅仅诗如此,任何文体都如此。如书信的格式也是末事,出一点差错也没什么大问题,但书信的内容就不是末事了,一出差错就可能成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11 16:19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10-11 12:21
说杜甫哪句是病句?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别离已昨日
北庭送壮士
世人共卤莽
物微意不浅
济时敢爱死

杜甫五律623首,这是1至208首的仄起三仄尾病句7例。杜诗五律共有16例。

点评

这可不是病句,即使不合律都不能叫病句。何况仄平仄仄仄并不是什么忌讳,用的巧只会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9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9

回帖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8
发表于 2016-10-1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点评

这个冒牌货的“游山玩水”,你是怎么偷盗别人网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2:55
先生指的是哪一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1 13:19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你的意思 ...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至于平仄正格,当时应是人人可知的。

点评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与【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是什么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山玩水 发表于 2016-10-11 21:06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先生指的是哪一首?

点评

这个冒牌货,你是怎么偷盗别人网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2:57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别离已昨日 北庭送壮士 世人共卤莽 物微意不浅 济时敢爱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1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这可不是病句,即使不合律都不能叫病句。何况仄平仄仄仄并不是什么忌讳,用的巧只会好。

点评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落调句都不是病句,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9 04: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