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辽宁昆仑

韵律诗词文同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我对“古典诗词”这“古典”二字的理解:
    有位嬿郅朋友认为:“我总觉得古典诗词还是应该用《平水韵》抑或《词林正韵》……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某些东西还是应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原汁原味?其一不可能办得到;其二,因为现在没有原汁原味的宋人极其“官腔”存在,所以这原汁原味已荡然无意义了;再则如前述,谁能够原汁原味地还原宋腔,请谁告诉我!
    朋友的这话愿望肯定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尊敬。如果把“古典诗词”视成“文物”,保护文物是应该原汁原味,但文学艺术的诗歌文化,却不是简单的一件文物!
    而我在这里想阐述的,不是讨论文物保护,而是讨论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格律诗词格律的本质意义,从这样的认识上去理解韵书的价值和适用性,去理解古人为什么总要随时间不断地编制,调整修改诗词创作的韵书工具。去理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新韵》的意义。
    《词林正韵》,“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只是针对填词特点,在押韵上求宽一些,其标准语言音系仍然是效仿《平水韵》,也是宋朝官腔。所以今天我们用《词林正韵》创作格律诗词与用《平水韵》一样,也存在“时过音迁”的格律失效和欣赏吟咏不可能准确还原其音韵的尴尬问题。
    对于“古典”一词,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我也非常敬仰“古典”二字。但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古典”。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 ∶古代的典章制度;(2)古代典籍;(3)古代典故;(4) 古代流传下来被认为正宗或典范的事物;(5) 超越时代时尚,其优越性为大众所公认的作品;(6) 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学;(7) 遵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法则的作品。”可见,就诗词而言,“古典”一是指典范作品,二是以古文学艺术法则创作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自古格律诗词创作中始终遵循的古典“法则”呢?肯定不是某一朝代使用的如《平水韵》等某古韵书。否则我们就不敢称宋以前的作品为“古典”了,而创作中使用多版本《切韵》的唐人也不敢称隋晋秦汉及其以前的作品为“古典”了。把作品用什么韵书作为是否为“古典”的条件,这显然很荒唐。
    对于格律诗词应该遵循的“古典”法则,我理解基本的有这几点:1、追求诗歌外形、意境和音韵美感的高度统一。2、对诗歌语步、音调节奏和句尾落音音色和谐回环美学规律——即格律的运用。3、以对应一定时空,即时代与地域的语言音系为标准,编制最能代表当时语言实际音系的韵书,以此作为诗词创作中对汉字音韵音调检索的工具,从而方便实现所创作诗词讲究格律的目的和意义。4、为了保证格律诗词格律的有效性,在创作与吟咏诗词作品的全部过程,必须保持其语言音系标准的完全一致。否则就失去了讲究格律的意义。
    王力教授终其一生,潜心于汉语学和传统诗词韵律学的研究,他在《诗词格律》的开篇第一节,就特别阐明了中古人诗韵与实际语韵的关系,同时强调了现代人在现代语言声韵背景下创作诗词应该如何用韵才是合理的。实际就是阐明了他理解的诗词创作在声韵上应该服从现实语言声韵,追求作品真实的声韵之美的“诗词声韵古典法则”。他说:“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紧接着,他进而明确地指出:“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显然,王教授在这里针对的,是用《平水韵》在当代现实语音环境中写诗填词其格律的失效性。今天我们所见的古诗词声韵“导师”们,在引领吟咏古人诗词时,对与现代声韵不同的,要吗视而不见,要吗采取装腔作势或牵强附会的模糊法进行臆吟处理,虽然这是没办法的无奈之举,但确实有违古典诗词格律的精神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对明清两朝诗韵步入与语韵背道而驰歧途的历史思考:
    明清两朝,文字狱严酷。在诗歌音韵的追求上,可能是文化上的因循守旧,亦或是科举功名的导向所至,文人作诗,多着意于功名仕途,刻板于科举规定的几百年前的宋人韵书,而不及诗歌实际吟咏的音韵艺术效果。这种陋习以讹传讹,甚而延至今日未尽。
    至于明清两朝科举,为什么不顾萌生于魏晋,定型于初唐之“近体诗”追求格律声韵和美畅达的原旨,而强行规定韵者必以《平水韵》,从而步入诗韵与语韵相悖的歧途?这是有其朝代更替中,农耕与游牧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历史原因。是明朝统治者因政治上的需要而在文化上的复古取向所至;也是清朝统治者总结宏大的元朝倾覆教训,对农耕文明采取绥靖政策,主动融合而延续前朝文制的政治策略所至。这都不是《平水韵》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而只证明了政治对文化正反作用中的负面表现。
    在中国历史范畴内的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从远古的咿呀咏叹至《诗经》产生、到唐诗宋词至元曲,在那五千年以上漫长的语言进化与诗歌历史演变中,诗韵与语韵总是亦步亦趋,紧紧相随的,即所谓自古“时有新韵”。这是由诗歌声韵的美学表现,实乃由语言声韵之高度美学提炼这一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现在的中国,已经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演变,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中国,今天如果我们审视中国诗歌文化,不管从历史的真实还是现实的意义上着眼,都应该立足于“大中国”这一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关于在诗坛怎样保护方言和如何实现用方言写诗吟诗:
    从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平水韵》的标准音系,即中古声韵早已失传,所以今天中国的七大方言音系与《平水韵》的中古音系比较,虽是有着渊源相承的关系,但近千年的演变,的确是不可妄猜今天还仍然相同的。就拿现代方言中的入声讨论,按著名音韵学家、方言学家李荣先生的说法:“在晋方言区,入声的存在也是有分别的,不同的方言点,其入声存在的情况也不相同。”可见,在现代各地方言中尚存的那些类似入声发音字的调值,大多各不相同,而且整个音节的发音又牵涉到更多语音在时间与空间的演变问题。一位方言研究工作者对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诗歌吟咏录音,结果他说“你让广州人和福州人读同一首有入声字的古诗,他们都读出入声,但你会感觉那根本不是同一个字,甚至可能不是同一首诗。”这就是前面第五小节所述结论: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种现代方言,还能够与宋人的《平水韵》完美相吻合。
    虽然如此,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现行的七大方言,是汉语言在不同区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期演变发展形成的,在保持了汉语言基本形式的统一性下,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声韵体系。在人文、语言、历史和美学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语言学论,它们也是普通话的语言根本,因此是非常有必要加以保护的。但这种保护是不可能靠固守《平水韵》来实现的;恰恰相反,而应该摆脱真实声韵早已失传的《平水韵》的羁绊,认真地研究几大方言各自的标准声韵体系,以此编制形成除北方方言外各自的“诗韵”。如整理编制出用方言写诗吟诗的当代《粤韵》、《吴韵》、《闽韵》、《湘韵》、《客家韵》、《赣韵》。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以普通话声韵体系为主体诗韵,各方言声韵体系交相辉映的《当代中国诗歌声韵体系》。从而使诗韵重新回到实际语韵的正道上来,让格律诗词曲联的声韵重新回到追求声韵美的正道上来。让我们也能象先贤那样,为历史留下我们也能高声准确咏唱的、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发出的诗歌声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陋习(1)
古调失真注,夹新跨韵常。
不求平水正,实愧老刘忙。
无解东冬味,臆猜唐宋腔。
唱吟犹梦呓,梦呓作声扬。

       今天我们所见的古诗词声韵“导师”们,在引领吟咏古人诗词时,对与现代声韵不同的,要吗视而不见,要吗采取装腔作势或牵强附会的模糊法进行臆吟处理,虽然这是没办法的无奈之举,但确实有违古典诗词格律的精神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那些所谓《平水韵》或曰古韵诗词,还有格律诗词追求声韵之美的意义吗?
前几年网络诗坛有场闹剧,搞了个联名公开信向中华诗词学会抗议其推广普通话新韵,其中理由之一就是《平水韵》从来就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一种文字的不需要发声的、只需在心里面吟咏感受的声韵之美,并由此而虔诚地赞其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的声韵之美”。我把他们这论调称之为当代平水韵诗者声韵之美的哑巴理论。他们把无声胜有声的“奥妙”就这么个发扬光大,够玄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主题

1257

回帖

636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360
发表于 2016-4-23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步《悬赏》诗

    有位韵乃声韵朋友想得宋唐真声,作诗悬赏百万求师真传,不料被封锁了。我猜这朋友意在调侃,但确有独到见解,既不违法又无不良,不知《海河之春》论坛这是为何?韵乃声韵朋友《悬赏启事》原诗如下:
悬赏启事(作者:韵乃声韵)
愁容惨淡倩谁疼,平仄拈来咏不成。
百万资财任挥霍,但求教我宋唐声。

   有朋友劝曰:“支持双轨制,不管新韵旧韵,写出好诗才是硬道理!”。因为新韵目前尚未在诗坛形成共识情况下,“双轨制”乃中华诗词学会官方权宜策略,自然这劝说貌似很地道,听之冠冕堂皇,细究之,其实颇谬。如果是自由体诗,或许聊可牵强苟同。但就以追求语步声调节奏抑扬顿挫,句间落音音色和谐优美为目的之格律诗词,除文字的文学之美外,还需匹配与之相谐的格律之正,即声韵之美而言,此劝言有违格律诗词讲究格律之古典法则。假若两首文学底蕴相同的格律诗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一首我们吟诵起来语步声调节奏抑扬顿挫,句间落音音色和谐优美;而另外一首貌似遵从古韵,我们吟诵起来却拗口憋气,韵不畅达,如此两作品,谁优谁次相信懂诗词者不言而喻。今步韵乃声韵朋友一首,以示体心:


七绝·步《悬赏》诗
明清臆唱惹谁疼,几百年来哑韵成。
唐宋诗家今不在,任凭做雅呓谵声。


  注:呓谵——同“ 呓语 ”,梦话糊涂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244

回帖

41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43

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4-25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问好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迟赏为歉,大赏先生美文。新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支持先生的观点,加精:ros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3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