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辽宁昆仑 于 2016-4-7 07:30 编辑
韵律诗词文同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谈今人创作唐诗宋词的韵律依据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汉语文字很不统一,同一个字文有好几种写法。这种状况妨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进行文字改革。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书同文”。“书同文”,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非议,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方便了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历史意义是巨大的。今天再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了。 然而,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吴音越语,南腔北调,能读懂同一种文字,却听不懂同一种文字的发音。这种情况困惑国人已久。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推行普通话,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大中小学教材、教师授课和新闻媒体的文字语音必须使用普通话。就连古汉语和古诗词的文字发音也必须按照普通话语音统一订正。经过60多年的努力,普通话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现在,汉语使用普通话已经分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使用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先后多次修订出版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汉字的发音和古今意义都可从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查找到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国学文化的挖掘继承,中华文化的精粹格律诗词又在中华大地勃然兴起。可是,人们对格律诗词的音律又莫衷一是。有人主张用古韵,即《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有人主张用新韵,即普通话;也有人主张古韵和新韵通用。笔者支持使用新韵。 格律诗词语音体系应与现代汉语语音体系一致。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并走向世界。全国的人都在讲普通话,发音的标准都是《新华字典》的标准。我们用古韵来创作格律诗词,显然是落后于时代,把格律诗词的语音体系与现代汉语割裂开来。 有人说,用古韵写格律诗词是体现原汁原味。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格律诗词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格律诗词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今天使用格律诗词的文学形式表达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人文风貌特点,怎么能体现出古人的“原滋原味”呢?除非我们依旧穿起长袍马褂,重新把长发留起来,摇着散子,用格律诗词的形式去写古人的思想感情,然后学着古人的腔调吟诵。这显然是滑稽可笑不可能的。 实际上,古韵保留了许多南方方言发音。众所周知。杜牧著名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古韵读xia(霞),现代汉语读xie。我发现在上海的方言中,没有ie 音,ie 读成 ia。所以把“斜”字读成xia“霞”,把“谢谢”读成xiaxia(下下),把“姐姐”读成jiajia(价价)。今天的上海人讲方言,依旧这样发音。 古韵中的入声发音体系也是南方的方言。例如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列举了17部。这些字古人到底怎样读今天北方人很难说清楚,请看入声一屋韵:屋木竹目服福禄谷熟肉族鹿漉腹菊陆轴逐苜蓿宿住宿牧伏夙读读书犊渎牍椟黩毂复恢复粥肃碌骕鬻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倏独卜馥沐速祝麓辘镞蹙筑穆睦秃縠覆辐瀑郁忧郁,郁郁葱葱舳掬踘蹴跼茯袱鵩鹆髑槲扑匐簌蔟煜复蝠菔孰塾矗竺曝鞠嗾谡簏国副 这组字从现代汉语的发音体系来看主要元音音素是u ,可是把不在一个体系内的元音音素也归纳在一起了。例如,菊ju,轴zhou,粥zhou,六liu,缩suo,卜bo,国guo等。这是因为南方某些地方的方言无ou,iu,o,uo的音素,都读成u了。这些字的这样读的古音在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中依然存在。这就是南腔与北调、吴音与越语的差异。古韵保留了许多南方方言的发音,是为了解决南北语音差异不得已而为之的折衷方法,在当时没有实行全国汉语普通话的情况下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全国人民都讲普通话的今天,依旧用某些地区的方言语音写韵律诗词,读起来怪怪的,未免有些滑稽可笑了。 现代韵律诗词创作要考虑读者对象。我们写的格律诗词是给今人和后人看的,是要流传给子孙的。如果我们还固执地把“斜”字还读成xia音,我们的儿孙一定会笑话我们读错啦。 新韵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标准,规范了汉字的发音标准,删除了入声字体系,韵部少而简单易记。把古韵多而杂的106个韵部分为14个到19个韵部,易记易懂,学过汉语拼音的人写诗词根据汉语拼音的发音标准就能找准韵部。显然后者优越于前者。 新韵的语音体系简单。现代汉语发音体系只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新韵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定位平声字,上声和去声(第三和第四声)定位仄声字。这样,记忆简单,使用方便。古韵可以作为暂时的过度。如果有人不会使用新韵,用古韵暂时还是勉强可以的。但应该学会新韵。其实,现在写诗词的人大多数都是解放后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而不是私塾馆培养的,都会讲普通话,理解运用新韵是不难的。 当然,我们并不能把古韵完全抛弃,那是我们祖宗研究的成果,要留给研究古诗词的学者用。研究古诗词的学者应该懂得古韵,以便更好的继承发展。 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强国一直是中华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建设国家通用语言体系,是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统一,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秦始皇的“书同文”是伟大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么,新中国的“文同音”也是伟大的,同样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代韵律诗词创作,是现代汉语语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与现代汉语语言体系接轨一致。这也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