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取象的蕴藉空灵,即所选择的意象能引发读者思考。“何处佳人肠痛断?蒹葭一曲付芦笙”(《七律•秋夜听雨》),“鸿断书休谁寄语?丁香一曲随风去”(《蝶恋花.秋梦》),“空惹恨,一曲《西厢》梦醒,断肠堪笑”(《二郎神.秋梦》)......诗句中的“蒹葭”、“丁香”、“西厢”,都有特定的思想、情感、文化蕴含,每一个意象都留下了一大片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尽可以见仁见智地去体味个中之乐苦悲欢。在《七律•鹰嘴界茂林修竹》中,诗人先对鹰界嘴的竹海作了一番令人心驰神往的描述:“碧海连云别有天,幽篁如梦引婵娟。风来翠涌千重浪,雨过鬓笼万缕烟。牧笛横吹惊六逸,黄鹂好唱醉七贤。”在作了足够的铺垫之后,以这样的诗句为尾联:“四时明月山间照,做个樵姑不羡仙。”作者为什么想去做“樵姑”?作者难道真的要放弃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去做个与麋鹿为友的“樵姑”吗?不禁让人遐想联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