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长戚戚:

如何写文章——我之高见。

[复制链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涛声远 于 2016-1-9 00:13 编辑
长戚戚: 发表于 2015-12-31 07:04
我知道这个故事,是一位美国总统对他女儿说的。每次结论评跋,我都想起这个故事。
所在幸好我没有评论。 ...

偶然经过,看到你写的,想对你说两句,你自己去体会,我也不想与你争论,你对孔子还那样恨的话,那说明你对道德经还没真正的读透,要是能理解透了,就不会这样了,老子不也说过了吗,道就在屎和尿里,更不用说孔子研究的是治理国家社会的道了,他的出发点与老子不同,也不能说他的就不对呵,诸子百家,都 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自己的问题思想,这也是道,是道的另一个方面,我读完了诸子百家的书,所以我才对老子的道理解得深一些!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始祖,道德经也是从此而来,孔子五十岁学易,学了二十多年,他将易融于儒,所以儒家才这样经久不衰!
我“隐居”在大学里当老师,二十几年没上过课了,每天以读书为快乐,单位没人知道我有文化,不是2011年11月遇到一位办网站的同学,酒后失言多说了两句,被他认为是诗书满腹,非要我为他们网写几篇文章,至今我还不会留下任何文字呢,我原打算是到了七十岁再写点东西的!3个月的时间里为他们网站写了十来篇文章,偶然在网上看到诗,就一心写诗了,以后就再没写文章了,发你看的那篇也是这十几篇之一,发在这个版的还有一篇,有空你也可以看看:http://www1.hkscx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595另外再发几篇给你有空看看,不想看就不看,反正也没什么好看的!

点评

发你看的那篇也是这十几篇之一,发在这个版的还有一篇,有空你也可以看看:http://www1.hkscx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595另外再发几篇给你有空看看,不想看就不看,反正也没什么好看的! 所连接文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11:38
我“隐居”在大学里当老师,二十几年没上过课了,每天以读书为快乐,单位没人知道我有文化,不是2011年11月遇到一位办网站的同学,酒后失言多说了两句,被他认为是诗书满腹,非要我为他们网写几篇文章,至今我还不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11:23
我读完了诸子百家的书,所以我才对老子的道理解得深一些!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始祖,道德经也是从此而来,孔子五十岁学易,学了二十多年,他将易融于儒,所以儒家才这样经久不衰! 大哥知识渊博,小弟羡慕。 易学我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11:17
老子不也说过了吗,道就在屎和尿里,更不用说孔子研究的是治理国家社会的道了,他的出发点与老子不同,也不能说他的就不对呵,诸子百家,都 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自己的问题思想,这也是道,是道的另一个方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11:15
偶然经过,看到你写的,想对你说两句,你自己去体会,我也不想与你争论,你对孔子还那样恨的话,那说明你对道德经还没真正的读透,要是能理解透了,就不会这样了。 我已经有了变化了,问好大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1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文化的快乐观
                                                               

       作为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脊梁。作为经典,是通过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菁华,言简意赅,蕴意深长。我们在学习经典时,一定要结合该经典和大家本己的整体精神、观点,来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贯通,方能识得大家的精髓,享有更多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论的记述,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每一话都有它广泛而深刻的内涵,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只看字面之意,作简单理解,必须深入思考,才能拥有更多的收获。如《论语》开篇开章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不是简单地讲:学习知识后,时常温习它有快乐;朋友聚会可以疯狂兴奋取得快乐;别人不理解不恼怒,也就是君子了!他实际上道出了人生在精神方面的三大快乐。
    第一是学习和运用之快乐。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和运用(应该不是学习养成习惯得到快乐,这不符合儒家倡导社会责任感的总体思想)。首先,人人都有求知的欲望,人们带着好奇心,从师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自然、社会中学习,所能得到的快乐那是人人皆知的。其次,人们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于社会实践,在于服务于社会。掌握了知识,转化成能力,用于拯救民生,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不是也很快乐吗?所以学习和运用有着双重的快乐。
    第二是情感交流与学识交流之快乐。同远方的老朋友聚会、交谈,不但可以叙旧,回忆人生成长的快乐经历(即便是痛苦的历程,因为走出苦难,也是能令人欣慰的快乐!),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得到信息交流,了解外面世界,了解社会动态;也可以在交流中增加自己的知识,修正自己知识的偏差,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自己。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第三是君子之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一看,好象讲的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只要仔细地进行分析、琢磨,就可悟到,他讲的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乐。快乐与愠,本身就近似于反意词,不愠相对于愠,不就是一种快乐吗?不愠几乎只有君子才能做到,所以他讲的是做君子的快乐。
    君子心里装着仁爱,从不怨天尤人,做事只考虑该不该做,不计名利,不计自己的得失,只求问心无愧,只求是否有利于国家人民。人们知不知道,了不了解,对于他们并不那么在乎。因此君子坦荡荡,又何愠之有呢?
    作为君子,注重的是自己的学习修养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德行,因为他们知道:“快乐不是德行的奖赏,而是德行本身!”只有在德行上不断完善的人,才能在心灵上时常得到美的享受。具有了德行,也就具有了快乐,也就具备了能力、本领,等到有机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者,修养德行也;兼济天上者,以其德行拯救民生也。能实现兼济天下,虽然是君子最高的理想,但没有完善的德行,却不能非常顺利地去完成!有时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祸害,所以孔子在《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说:“利于安身,以崇德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祸)矣。”也就是说:只有德行盛大的人,才能穷尽事物的神妙,在驰骋天下的过程中,才不至于有危险,那些德行浅薄的人,很少不祸及自身的。所以孔子在《系辞传上》最后一章的最后指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这就是:静默无为,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并帮助得以成就大事的人,是内心具有深厚德行的人啊!德行是本,拯济有道;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君子以具备根本的德行为快乐。人们知与不知,于德行又有什么省益呢?
    当然,有了道德、能力、功劳,得到人们的认同、了解,就可能获得荣誉、权势,然而,君子不以此谋私利,不以此变本加厉,这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或许能让他们更有效地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但那只能是更加劳累自己,只能是为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人不知而不累,在安适、闲静的生活中,君子们不断修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将自己的知识、德行,用于教化身边的民众,风行周边的民俗,以至于立德、立言,传承文化及自己的思想,不同样很快乐吗,还有什么好愠的呢?
    小人则不然,他们追逐名利,办事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有了能力、功劳,需要人们了解、认同、吹捧,从而获得赞誉、奖赏,满足他们的虚荣、利欲,以至于以此为资本,谋取更多、更大的权势,为自己捞取更大的利益。人不知,就难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当然会愠,甚至于会怒!这也在情理之中。
    小人注重外在、名利,君子注重内质、修养;小人心存妒嫉、怨恨,君子胸怀仁德、宽恕;小人邪辟惶惧,君子乐道安贫。故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由此看来,君子是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快乐的。因此,人不知而不愠,只有无私而胸怀天下的君子才能做到,是更高层次的快乐。《论语》在开篇开章,把之作为首语道来,可见他的意义非同一般!

点评

我们都知道,没有朱元璋的闭关锁国,中国不会落后。历史会改变。所以朱元璋是中国的罪人,并不能因为他爱民,杀贪官就原谅他的罪。 他有罪是铁一般的事实。孔子亦是。而他的对,亦是事实,只不过他的对太过平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15
问好大哥,或觉得孔子浅薄,言论不足以立书。况他是阿谀帝王,又试图恢复被淘汰的周礼,借道之华,论德之假。我不喜欢他,并不是不喜欢他本人,我尊重任何人性,小偷我亦尊重,杀人犯我亦尊重,孔子只不过爱好名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06
内心的充足,不是比表象表现出的快乐,更快乐吗? 内心已经充足,又何必读书呢。读书又何必温习呢。温习又何必有所得呢? 有朋友来为何快乐呢,仅是因为朋友来而快乐,快乐不是很局限吗?朋友不来,一定要悲伤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8:58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文章都是四年前写的


孝悌本源之探索
                                                      

   
       孝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作为孝悌的大用,却只有少数圣人和贤才能够把握并充分利用。孝悌作为为政的基本,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深入探讨研究,对提倡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会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论语》的第一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上辈或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只要基础的东西建立了,道也就由此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孝悌’准则,应该是‘仁’的根本吧!”有若的观点:孝悌者鲜犯上不作乱,孝悌是治人的根本;人是国本,是社会之人,所以孝悌也就成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根本;孝悌者,仁心也,故孝悌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孝悌是治人之本吗?有若已经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可以治家吗?从孝悌的内涵来看,孝悌是尊敬顺从父母、兄弟姐妹间团结友爱,做到孝悌,家庭融洽,也就是治好了家!孝悌是不是治国之本呢?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再大的国家无不是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只要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社会不就安定了吗,一个国家不就治理好了吗?但一个家庭要和睦相处,无不以父慈,子孝,兄弟友爱来实现,这就是孝悌,孝悌就是治家!推崇孝悌,使之教化成俗,就可以治理好每一个人,治理好千家万户,治理好社会、国家,所以孝悌是治国之本!孔子曾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只要能坚持用孝悌来教导、风化社会,就是参与了治理社会、国家,这就是为政的大事了,除此之外什么才算是为政呢?看来坚持以孝悌为根本来治理国政,应该是孔子的一贯主张。
       孝悌的范畴虽属天经地义,但具体到每个家庭在履行孝悌的时候,有的轻松容易,有的却沉痛而艰难。说之容易:从人性方面来讲,父母、子女之间维系着亲情,人类在婴幼时期无不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得以成长,兄弟、姐妹之间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当中,相互关心爱护、培植着感情,亲情、恩情、友情,是自然而成,孝悌也是自然之事;从社会方面来看,如果国家巩固、社会安定,政府注重教化,使孝悌能成为一种美德深入人心,让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父母团结、尽责,兄弟、姐妹友爱、谦让,如此,孝悌的准则就不难做到了。说之艰难:如果社会动荡,风气颓败,父母离异另娶,缺慈少爱,兄弟间各存异心,你争我斗。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想要做到孝悌,不亦难乎!话又说回来,只要有人一但做到了,做好了,那他一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中国古代有很多孝悌的典型例子。如《尚书》尧典记载:舜,“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虞舜,父亲是瞎子,母亲死后,父亲娶了一个后母,生了一个兄弟叫象。父亲顽劣不明事理,后母喜搬弄是非行谗间,兄弟又傲慢奸邪而妒嫉。他们三人都想害死虞舜,多次共谋欲置之于死地,但虞舜都以他的聪明而免于祸害,事过之后,虞舜从不把之放在心里,照样勤劳做事,孝顺父亲、后母,友爱善待兄弟。因为他明白:人心始善,卒得感动以返!所以他终于还是用孝悌感动了全家,并使家庭能和谐相处,家庭事业也搞得很是兴旺,家人也远离了奸邪的行为。后来弟象还被封为一方诸侯,据记载,还很称职,百姓还为他建寺。舜之实行孝悌确实难啊!父顽、母嚚、弟傲,孤离无助,一次次身处险境而不避、不怨,对父、后母、兄弟反而更加孝敬、友爱,不是圣人,谁能做到?所以,舜作为一般百姓,尧能将帝位传给他,使之成为一代圣明帝王。又如:魏晋时期王祥,《资治通鉴》记载:王祥非常孝顺,但后母朱氏遇之无道,时常折难、体罚王祥,甚至想毒害他。王祥在后母所生兄弟王览的百般保护下,才得以幸免。在后母多次的折难中,王祥不但不记恨,反而愈来愈恭谨,最终在王祥诚挚的孝心和兄弟间真切的友爱感召下,后母找回了慈爱之心,家庭从归于和谐。对于王祥,在家庭中只有后母折难他,父亲起码能保持中立,兄弟却非常友爱,比起舜来,家庭环境要好得多,但能做到象他那样实属难能可贵。所以他能以孝行闻名,官做到三公,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贤臣,并以80多岁善终。在那社会动乱、颓风败俗、连年争战的时代,象他那样能以高官善终的简直屈指可数!
       虞舜、王祥能始终坚持用孝悌来感动家人、和谐家人,在治理好了家庭后,又用孝悌的原理来治理社会、国家,他们最终能成为治国的圣人、贤臣,不都是依靠以孝悌为根基吗?所以孝悌是治国的根本!
       有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应该是仁的根本吧!这句话是用疑问句式以示肯定。孝悌是仁的根本!看起来让人疑惑,按西方哲学观点:仁是内在的,孝悌是外在的;仁是内容,孝悌是形式;仁是里,孝悌是表;先有仁心,尔后生孝悌。仁应该是孝悌的根本才对!这是有若错了,还是我们没理解呢?但有若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中少有的几位大贤之一,他会错吗?
       带着疑虑,在许久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在孔子所作《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中看到:“圣人立象以尽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恍然明白有子那句话的深刻含意。原来,圣人们都习惯于用外在的感观形式(象)来表达内在的幽深含意(道),即“立象以尽意”,能表达内在含意的最恰当的、最好的外在形式(形而上者)就可以说是内在含意本身,而谓之曰“道”了,此时的外(象)就是它内(道)的完美体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就是孔子的观点吗?)如果外象不能体现内道的全部,只能展示出内道的局部特征,这样的外象,就不能谓之为“道”,而被谓之曰“器”,是道的零部件。所以孔子又接着说:“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意思是说:《乾》《坤》两卦象,它包涵了《易经》之道的全部内容吗?《乾》《坤》的卦象一确立,《易经》之道就在其中了;离开《乾》《坤》两卦象,(其它卦象)就不能完整地体现《易经》之道;《易经》之道不能体现,《乾》《坤》卦象就只能作为符号放在那里而没有用处了。所以《易经》之道的上形者无疑就是《乾》《坤》两卦象也,下形者《坎》《离》《震》…等62卦象也。又如《系辞传上》第五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是万物、万事,即一切的总道,阳之象曰天,阴之象曰地,天地之象为阴阳的上形,天地就谓之为阴阳之道,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湖、草木鸟兽之象,是体现天地的零配件,是阴阳的下形,就谓之为器了。
       《易经》是根据阴阳为道的原理,使用阴阳两种符号,以阴阳生成、变化的规律立卦,将天下万事万物变化、生成、发展的道理,蕴涵于卦象之中的一门学科。《易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理,几千年来,它的智慧一直在指导着人类的生存、生活。随着文明的发展它的科学性也越来越被显露出来,比如: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人人都离不开电视电脑,它的原理:以+、-(交流电)与1,0(数码)为通道载体,将一切信息变成含1、0的数码,在终端,再将数码转换,用黑白成象(因为白光可分解成三色乃至七色,故可成彩象)、成文字,用音频成音响、语言,就可以满足我们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图像。其中+、-与1、0不就象《易经》中的阴阳与阴阳符号吗?将信息转换成1、0的不同代码不就象《易经》中用阴阳的符号组成的不同卦象吗?所成之物象与文字、语言、音响不就象《易经》之卦象所要表达的万事万物吗?这一切不就是《易经》之道吗?
       我们懂得了《易经》的道理,再回过头来分析有若及其儒家的那些基本观点,就会比较清楚明白了。比如治国问题:能体现治国之道的最佳的外在形式,当然是孝悌了!所以治国之道的上形者,非孝悌莫属也!形而上者谓之道,故孝悌谓为治国之道也!治国之道的下形者,军队、司法、公安等,谓为治国之器也!(马克思不已把它们定意为“国家机器”吗?)同样,能体现仁德之道的最好的外在形式也当然非孝悌莫属了,所以仁德之道的上形者,当然也就是孝悌了,形而上者谓之道,故孝悌谓为仁德之道也!有若曰:“本立而道生!”道生其本在其中也!正如:虞舜、王祥虽然是以仁德闻名天下,但他们的仁德之心不都是以孝悌来发现并逐渐成长深厚起来的吗?这说明:仁心可表现为孝悌,反过来孝悌可唤醒仁心、滋养仁心、成长仁心!这不就是孔子所谓的:上形之谓道、谓本,上形与本道可互谓、互代、互换、互生吗?这样,孝悌不就可谓之为仁之本了?故有子之谓不谬也!
       这就是中国哲学!或者说,是中国儒家的本形哲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把现象做好了以后,现象就可以代替本质自身,而被当作是本质。所以儒家比较注重形式,注重礼乐,注重孝悌,这也是有根据的。

点评

这篇我不评论。宣传孝是好事。我若反对孝那会被不容。但不能一味夸大孝,我所知最大的孝,莫若让死者如生。就是说,他死了,但是一切还像他活着一样。所以我认为最大的孝有几个出发点,一是维持他的善,维持他的善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27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武用战“修功”思想
                                                                    

      在《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中,其原文有这样几句:“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解释的:所以,用火辅助军队进攻,胜绩显着,用水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隔绝敌军,却不能象火那样焚毁敌人的物资、储备。凡打了胜仗、占领了敌国,而不论功行赏(或不巩固、发展胜利成果),是很危险的,这就叫财货耗费而师老淹留(或军费象流水一样耗去)。这里,“绝”字大多作隔绝、阻绝来解释。“夺”字大多以火的功能,解释为夺去、剥夺、焚毁、赶走等。“修其功”历来有这几种解释:论功行赏;巩固胜利成果;扩大、发展胜利成果;适可而止;不问代价、后果等。对“费留”的解释有:财货耗费而师老淹流;战事拖延造成军费流失;若水流之不归等,“留”字作淹留或“流”讲。
        如果将《火攻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该篇论述的应该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讲的是以火辅助进攻的种类、条件、及实施方法。第二,用“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提出了水、火无情,从而导出了战争的危害性和毁灭性。第三,由于战争的耗毁性,因此在使用火攻、水攻方面以及在使用战争这个问题上,必须特别要慎重,并提出了采取战略行动的基本原则:战胜攻取必“修其功”(修得功绩)。战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取胜,必须是在战胜以后有所取得,于是孙武接着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战争也不能因为个人因素,不考虑大局、利益、后果,所以孙武在本篇的最后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合于利而动…亡国不可以复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因此,总观全篇内容、观点,我对于以上几句原文,是这样解释的:所以,用火攻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强大。水可以淹绝一切,而不能象火那样(在火力未大之时或火势不及之处)可以夺取一部分损失(人命、物资)。凡打了胜仗占取了土地资财,如果不能修得功绩(得到的不能补偿失去的),是很危险的,这就叫浪费了国力、物力,牺牲了性命,还为国家留下了后患。这里与前人不同的解释、观点是:“绝”,不是隔绝、阻绝,而是淹绝、毁绝;“夺”,不是夺去、剥夺、毁坏,而是夺取、抢夺、抢救;“修其功”,不是论功行赏、扩大战果,而是要修得功绩、功德;“留”不是淹留、流失,而是流下祸患。
        火攻与水攻相比,火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从古及今各家对《孙子兵法》的解释,都有些夸大火攻的作用。我认为这不是孙武的本意,孙武的本意是强调水攻、火攻的危害性和毁灭性,如果采用水攻、火攻战胜攻取了,或许不能“修其功”,因而必须慎重使用火攻、水攻。在他看来,水攻比火攻更强,更具毁灭性:“水可以绝(毁绝),不可以夺(夺得)。”是也!例如:在《武经总要前集》中,讲到水攻的作用时就写到“绝敌之道;沉敌之城;漂敌之庐舍;坏敌之积聚;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害之轻者,犹使缘木而居,县(悬)釜而炊”。这说明水攻是非常残酷和毁灭性更大的攻击方法。从古代战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如水淹智伯:公元前455年,势力强大的智伯,想独霸晋国,胁迫魏桓子、韩康子,首先对赵襄子发起攻击,因久攻不下,便命人挖开晋水堤坝,当他看到汹涌的晋水扑向晋阳城,将晋阳全城的房、物与来不及逃命的人全部淹没,6尺未淹的城墙上蚂蚁般爬满了人时,得意地大笑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来灭亡别人的国家!”在紧急关头,赵襄子派人向魏桓子、韩康子道明了利害关系,为了免遭各个击破的厄运,他们结成了联盟。两天后的晚上,他们运用智伯“水可用来灭亡别人国家”的原理,共同行动,杀掉守堤士兵,挖开护营的堤坝,咆哮的晋水顿时涌入智伯营中,智伯被杀死,他的军队也全部葬身大水之中。又如白起攻楚: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兵数万攻楚。白起兵力仅及楚军的十分之一,仍奔袭楚国。秦军顺水南下,直逼楚别都鄢。楚急调大军数十万北上守鄢。白起见难以克鄢,于鄢西百里处筑坝蓄满水以灌之,楚军民数十万及住宅财物在一瞬间全部被滚滚洪水吞没。从这些古代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水的来势往往强大而迅猛,所以水攻比火攻更具毁灭性,人们的确难以从水攻中夺命夺财!故“不可以夺”矣!
        关于火攻,人们不难想象:当火未燃大之时或火未燃到之处,人们是可以夺命夺财的。在古代火攻战例中,如赤壁之战、陆逊火烧连营的典型战例中,也记载了不少夺命、夺财的事情。就是项羽火烧阿房宫,火势延烧长达三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人们难道就不曾有所“夺”?关于水攻,人们也不能想象:如决开黄河大堤或炸开三峡大坝,处于下游的军队和民众将会是什么结果?一切财物和生灵难道不是在一瞬间归于毁绝?如果发生大战,战争的一方要是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如此做了!即使战胜攻取的目的达到了,但战胜攻取后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战胜攻取首先应当考虑必“修其功”,否则,不但不会得到什么益处,而且还会给自己留下战后负担和祸患。因此“良将必修之、警之,明君必虑之、慎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总之,战胜攻取,必“修其功”!“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简单地说“不修其功”就好比代数式a+b-c≤0(其a、b为战争的收获、利益,c为战争的开支、代价),反之,“修其功”就是要使代数式的值为正数,也就是说:一场战争下来,必须要有所得、有所利!当然战争不会象计算代数式那样简单。它里面既包含着物质因素,也包含着精神因素,政治因素;有可量化的东西,也有不可量化的东西;有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也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包含的面广,蕴含着多方面的因素,较为复杂。说它复杂,也不是说就无法研究、无法计算了,当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角度,一场战争是否“修其功”,还是可以估算的。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战胜攻取了,对于我们中国来说,除了“日费千金”,还要献出千千万万共和国卫士的鲜血和生命,在可以量化的物质利益上,可以说中国没有得到一丁点儿利益。但从政治利益、精神利益、长远利益上计算,我们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得到的是:提高了军威、国威,国家和军队迎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重,取得了边境的长期和平与安宁,让那些觊觎着我们祖国的大国、强国,不再小看我们中国!不敢轻易对中国开战,从而换来了中国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这不是以小的代价修得大的功德吗?在a+b-c的代数式中,它的等值是一个无穷大的正数,这就是战胜攻取能“修其功”!
        战胜攻取,“不修其功”、“费留”的例子很多。如《百战其略》记载:“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战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不可不慎哉!”隋炀帝即位之后,对外穷兵黩武、肆意侵掠,曾在两年之内,就对高丽连续发动过三次大规模战争,“皆兴百万余众,馈运者倍之”(《通典食货七》)。先后动用兵力为三百四十余万,强征民工六百八十余万,大批劳动力脱离生产为战争服务,导致大批人员死亡,造成“耕稼失时,田畔多荒”、“百姓困穷,财力俱竭”(《资治通鉴隋纪五》)、民不聊生的局面,终于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一举催垮了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也在战乱中被手下所杀。这就是历史上只注重战胜、攻取、掠夺,而不注意是否“修其功”,从而导致民力、国力、财力耗尽,而留下无穷后患的典型事例。就近代、现代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同样也可以称得上是“不修其功”、“费留”的战争典型。虽然现代战争在使用民工和军队数量上明显减少了,但在使用飞机、大炮、炸弹、导弹和高科技方面,仍免不了“日费千金”,这两场战争,对于美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战胜攻取的目的,但他达到战略目的了吗?“修其功”了吗?这两场战争都使得美国国力耗费极大,在国际、国内影响极坏,造成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怨声载道,可以说是力也费了,丑也丢了,神也伤了。就象身上长了个赘瘤,欲去不能,即使割掉,也会留下大的疤痕。用孙武的话讲,这就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孙武用战必“修其功”的思想,在当前和今后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利用钢筋混凝土兴修水利,所筑成的大坝(如山峡大坝、小浪底大坝),会使得“水攻”的威势十倍百倍地增大;人们利用原子核裂变、聚变的原理,所制造的原子弹、氢弹,会使得“火攻”的威力千倍万倍地加强,使火可以夺的历史,将会变成火也可以绝,不可以夺的事实。在现代战争中,人们一旦使用极端手段,就将会造成一方、一国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大灾难,因此,在当今和后世掌握战争权柄的人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孙武用战必“修其功”的战略思想,在战争中务必要小心谨慎。

点评

对于战亦不了解,感佩大哥学识渊博。听闻道德经亦可被看为兵书,而其后战争指导书,都是围绕道德经来写。 孙武之作亦是,不知道对不对。 遥拜大哥,冬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37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涛声远 于 2016-1-9 00:20 编辑

前言:       

    人生充满着许多变数,在我50岁前,我一天只做两件事:上班看书,下班训养赛鸽与鸽友饮茶谈天,十几年如一日。看书也基本能做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地步!只想就此终结一生。也曾想过,如果老天能给我长寿,到了70岁,把自己有价值的心得记下来,传给自己的后人,能不能流传,任其自然、天意!    
    2011年11月,一次偶然聚会,遇到十几年不见的一同学,他说:“我这几年找了两三百万,总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年初与他人合办了一个网站,《中慧网·创新国学》,用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亏了也值!”,于是在酒精的作用下,管不注自己的嘴而畅所欲言,我就被他看成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再三邀我为他们网站写文章,无法推辞,就答应了。因为从没动笔写过东西,原来生活话语与书面用语,差别却如此之大,写来总不象文章,心里好后悔答应这差事呵!
    这篇《鸽子之美》是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历时二十几天仍不满意,数次修改,多方征求意见,快一个月才定稿。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篇的经验,接下来就顺些了。后来又陆续写了:《儒家文化的快乐观》、《孝悌本源之探索》、《人类认识的门庭》、《孙子用战“修功”思想》、《中国诗歌形式与中国哲学》,在三个月之内一共写了十来篇文章,于是走进了网络世界。又在2012年2月,在一网站论坛接触到古诗,试着写了第一首七律诗《老农》,才发现自己的天分是诗,于是就志在于诗,没再写文章了!  

鸽子之美
   
       蓝天白云中,那悠悠飞翔的鸽子,那飘荡在空中清脆幽雅的鸽哨声,与城市、山村、原野、河川构成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同时也给人们的遐想展开了邈邈驰飞的翅膀,给人们的憧憬涂上了绚烂艳丽的色彩。那情与景交织的画面常常会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影响并改变着人的一生,激励着人们为生活的和谐美好而不懈努力。

        鸽子的传说同月亮一样远古。据说人类之初,一次霖雨滂沱,到处一遍汪洋,洪水数十日不退,那方舟上的人类祖先几乎绝望,是鸽子衔着橄榄枝飞来,告知洪水已开始退去,才有了生的希望和信心,那时鸽子就成了人类的朋友,更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后来人类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拿着刀枪、举着刑具,相互残戮、长期争斗,并为此而沾沾自喜,鸽子却在毕加索的画里永远衔着那枝橄榄!那善良的天性启示着人类,人们开始珍惜生命,向往和平,鸽子又演变成为象征和平的吉祥鸟;在那交通闭塞,通信迟缓的时代,鸽子能便捷地为人们传递消息,它们虽然也曾在战争中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而被使用,但是就各种传说和史料记载,那神秘的灵性却常常是在帮助那些善良正义的人们,因此又是人类最忠实善良的信使;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人们生活在和平兴盛的日子里,鸽子便成了观赏娱乐、竞翔参赛的美的天使;人们喜庆、庆典,活动达到高潮之时常常便会放飞彩鸽翱翔在天空,使群情鼎沸而欢腾,鸽子因此也是兴盛时期欢乐繁荣的象征。
        鸽子是美的,不仅在于它的外观:那白白的鼻包,大的像桃花,小的如米粒;那丰富多彩的眼砂,装饰着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颗颗斑斓的小宝石;那形似圆锥、粗而灵便的颈项,闪着五颜六色的金属光泽;那各色各样的柔软的羽毛,像彩色的绸缎,像繁花朵朵在微风中摇曳;那硬朗的骨架、饱满的肌肉、流线型的形体,蕴蓄着无穷的力量和惊人的速度;那红红的小爪,行动迅捷;那矫健的姿态,温柔活泼,飞在空中展示着婀娜的舞姿,停在房前鸣唱着婉转的歌儿;人们也经常为他们组织选美活动,因而便享誉了诸如秀丽小姐俊俏先生之类的美称。
         鸽子是美的,还在于它内在的禀性:它们遵循一夫一妻制,夫妻恩爱,共同构建家园,共同孵卵,共同哺儿养女。或许人们不大知晓,由于鸽爸爸有慈母般爱的执著和付出,曾感动上帝,让它也能孕育出母乳喂养小雏呢!像鸽子这样小小的生灵,他们也能对感情忠贞不二,对家庭尽职尽责,人们在感叹赞美之中,也让那些朝三暮四、抛妻弃子之人感到汗颜。鸽子勇敢坚毅,有神秘的识途本领。它们能从几千公里外的他乡,不畏风雨云雾的阻隔,不畏饥寒病热的摧残,不畏鹰鹞枪网的残杀,凭着对家庭、主人和家乡的眷恋之情,飞千山越万水,甚至历时几月也要回家!回到家,有的皮消肉瘦,有的带伤挂彩,这不死必归的顽强精神,常常让人们感动得热泪盈流,在敬佩怜爱中,涌流着悯喜交融之情,感受着鸽子悲壮之美。
        鸽子是美的,也在于它和赛马一样,赛鸽已是全世界的一种体育竞赛活动,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感受。赛鸽是美的,鸽子疾飞如箭,一日千里,在比赛中能从遥远的他乡迅速飞回,为鸽主争荣夺誉,让鸽主欢欣振奋,实现梦想。赛鸽是美的,也美在鸽主从选种配对开始到比赛的过程中,下蛋了!出雏了!它真像冠军的爹!这一对配得真成功!200公里的训飞它飞得真快!与鸽相处,探求不尽,其乐无穷,时刻抱希望,处处有惊喜!秋天那挂在枝头的金果固然让人陶醉,不管归属是谁,为之辛劳的人们,瞧着那芽儿之茁壮、观着那枝叶之繁茂、赏着那花朵之艳丽、嗅着那沁脾之馨香,不也同样欣喜?冠军只有一个,鸽主为冠军而奋斗,但是得不到冠军也照样在追求的过程中品尝着欢乐和幸福,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幸福!难道不是吗?我们生活在这世间,不是有太多的付出并未能得到回报,有太多的失败并未能取得成功,有太多的奋斗并未能看到硕果,有太多的期待并未能得以实现……但是那太多的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生活,人生真正的欢乐和幸福就存在于那太多的过程中。
        鸽子是美的,鸽子之美的最高境界是赛鸽。纵观世界,赛鸽事业如火如荼,其中能真正懂得赛鸽之美的人,却永远保持低调,一切顺其自然而不苦苦强求。他们只是在付出、失败、奋斗、期待的过程中探索至善,寻求惊喜乐趣,从而感受其中的幸福和欢乐,得到美的享受。赛鸽能使他们生活得充实而不空乏,泰然而不盲从,轻松而不沉重,恬适而不烦乱。这样,他们得到的,应该比所期盼得到的,都还要更加美好、更加神奇、更加可靠、更加永久!

点评

那大哥现在五十几了阿。七十岁,我估计大哥能活89岁。 遥拜,冬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6-1-8 22:40
偶然经过,看到你写的,相对你说两句,你自己去体会,我也不想与你争论,你对孔子还那样恨的话,那说明你 ...

赞同先生的说法,有些观点可能我们不喜欢不接受,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一无是处,都有他合理内核。而且世间万法,触类旁通,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就好。

点评

您说得很对,这就是孔子的观点,就是不对的,我们也可也从中吸取教训而改之,即: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6-1-8 22:44
儒家文化的快乐观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点评

就怕不合内容要求,首版说了,当然乐于发了!谢谢,祝福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3: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6-1-8 22:46
这些文章都是四年前写的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点评

好的,谢谢,问好晚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6-1-8 22:47
孙武用战“修功”思想
                                                                    
      在《 ...

把这个发到古调新弹上好吗?

点评

好的,谢谢,问好晚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8 2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8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戚戚: 发表于 2015-12-31 07:04
我知道这个故事,是一位美国总统对他女儿说的。每次结论评跋,我都想起这个故事。
所在幸好我没有评论。 ...

丁首版对你说的是对的,你一定要听!道要说简单,它也简单,任何事情,只要你做对了,就是道;要说复杂,也非常复杂,人们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德高、心胸宽大深广者,得道多也!

点评

我不听她话,若水听我话。 (在这里,我谁都欺负,除了吴一凡兄长) 关于思想,你知道我是好人就行了。其实我知道孔子说的话有些对,只是不符合道,但是我和孔子也不认识,啥时候我和孔子喝酒,我让他告诉大哥,大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9 0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7-15 1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