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

[复制链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佛学“六根”说还是八识论所谓“意”,都被逻辑地设定为拔离于五官感觉(五识)即消解了“遍计所执性”的那种心灵,可以说是一种超于五官感觉的境界,而且“依他”而“起”,其境性是趋转于“圆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作为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人皆有的。这其实便是“集起名心”之“心”(本心、本性),亦是圆成实性,或者称为“种子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坚信,人的俗念、妄觉即五官感觉必然被消解。这种消解,可以是有时间段(长期修持)的,也可以瞬时完成(一悟顿了)。其根因是因为人之本性(佛性)因本具“依他起性”而可以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发展,它的向下“堕落”便跌入五官妄觉之境,它的向上提升,便趋转于“圆成实”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特点是,一、消解与断然拒绝世俗五官之妄觉;二、因消解了“物累”、“情累”而成空幻、或回归于空幻;三、它的究竟是非世俗的,不系累于“物”、“情”而具“意”趣的、中性的。作为一种“心”境,在科学判断意义上无所谓真假、在道德判断意义上没有善恶,在世俗审美意义上说也不是美丑,却因消解了世俗之真假、善恶、美丑而趋于“元真”、“元善”、“元美”之“心”(意、境)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诗之“物境”,固然“神之于心”。却“处身于境”,此“心”、“境”为凡心、凡境;诗之“情境”为“娱乐愁怨”之俗情所左右,“皆张于意而处于身”,即仍在“身”缚泥淖之中。故“物境”、“情境”,都滞累于“身”(物、形)或是偏执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意境”则不然。它是消解了“物累”、“情累”之余的一种诗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诗境的创造而言,其“意境”就是“精炼”、沉寂于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意魄”,进入“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气之前”的境界,这实际是王昌龄以易、老之言来描述“意境”的一种佛禅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诗境的接受而言,又是诗之文本符号的“巧运言词精练意魄”,从而召唤接受者基于人性、人格深处之宇宙精神的一种心灵的极度自由的状态,即渗融着佛禅之“意境”的艺术审美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说“物境”,“故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缄口不言这两者究竟是否入于“真”境,实际由于“物境”与“情境”为“物”、“情”所系累、滞碍,在佛家看来,是不得其“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68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说“意境”“得其真”,这是以渗融着佛学“真如”、“圆成实性”的理念来说诗之“意境”的真理性兼真切性与真诚性。离弃“身”根与“身”缚即“真实”。这种“真”,首先指第八阿赖耶即种子识的真理性与本始性。而第七末那虽非种子识,却是转识成智的关键,它与第八识互为依转。因而,它虽非“真”却离“真”未远且是趋转于“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8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