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梁晗曦

《中华诗人》第28期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最先接通了我的脉搏,将你已抵达的消息向我传递?
  就这么让我停下了一走再走的脚步,在微微醺的日光后面,在清清凉的细雨中间,独自坐下!
  终于还是要面对这个季节呀。如果可以,且让我化作一只蜜蜂,不为入千层的蕊,只为那一片诱人的瓣,我立,且远远地观!
  或者,我应该为蝶,以翩翩的翅,在热闹的花丛间舞。
  啊,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呀!
  可是,我有无法停止的思索,也无法把自己像树一样种在田野或者道路的两旁,让身体不断壮大并长出根须,在季节的交替中看植物的生命,或者,看在天空飞来又飞去却叫不出名字的雀鸟。
  并且,我还有一颗不善设防的心,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在无意中与过多的热爱者竖立为敌!
  我想,应该是我还未及准备好迎迓的心情吧,一时无法适应一声不吭就铺天盖地地逼进眼睛的光芒!
  可是,春,就是这样多情,多情得猝不及防,多情得不可思议,多情得连一个预示的手势也不给你打出。而季节的变换更是这样地突然,突然得无法想像,突然得果断决绝,突然得以致我竟不能找出一个合适的句子来应对!
  唉,我还是先找一处无人的湖,临一水淋漓的芳菲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缘相遇,我们幸福
《中华诗人千家诗》第六卷序

云南/梁晗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的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这个有些“执拗”的形象,就是吾师邓世广先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我们一介凡夫的遗憾在于,常常难免因为外界的各种况味过多地改变了自己,而很少去考虑这些改变值不值得。我们是否更应该珍视生命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真诚和真实:我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一直在做自己。挪威大戏剧家易卜生有句名言:“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
  吾师十五年前《病退经年自嘲寄友》诗云:
而今我亦赋闲人,已悔当年未了因。
路见不平拔剑起,酒逢知己对花斟。
合该蹈矩遵绳墨,偏爱逞强批逆鳞。
检讨平生如厕石,一身傲气不堪闻。
  此诗足见性格,亦足见吾师坦荡襟怀。
  我亦写有一首相关的小诗《读吾师诗评适逢吾师寿辰乃赋》:
汝南月旦少人谙,天下诗评绝者三。
自讽何曾嫌厕石,徒钦却是懂春蚕。
培将松茂裁云碧,趁得风清踏浪蓝。
遥祝吾师康且寿,七旬华诞鹤来参!
  想来同门之中不作如是观者鲜矣。
  “厕石”之嘲乃以调侃之辞发愤激之情,我行我素且不畏世俗冷眼,并反而受人敬重,究其原因,盖非“人格魅力”者乎?
  魅力是吸引人的一种力量,大自然有无穷的魅力,比如清澈的小溪,雄伟的山峰。人身上也有无穷的魅力,不仅是外在的形象,更是由内而外的气质,这便是人格的魅力。
  在我看来,人格魅力无疑也包涵着深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和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否则,即使诗写得再好,再有才华,或者再有财富,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爱心,也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何谈以德立身并纳徒授业。如果有一天,人们得以重新爱上曾经一度被忽视、被遗忘而失落的精神食粮,重新把读写诗词作为自己正心诚意陶冶情操的高层次文化修养,那么我想,吾师是有资格为此感到欣慰的。诚如海内外广大诗友所看到的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吾师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从未稍停,他迈着沉稳坚实的步子,一步一步,求索奉献,不事张扬。
  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在行内是受人尊敬、倾慕的人,吾师门下弟子竟有21人之众足可证之。拥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对人热情,富有爱心,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吾师对众弟子慈严兼具的教导和呵护在同门之中早已有口皆碑。
  我也亲身体会到吾师对我的教导也是“爱之深,责之切”。他在看了我的一组练笔之作《七律十叠次韵王亚平先生》后留言鞭策我曰:
  “晗曦诗思敏捷,腹笥亦丰,步韵非余子可及也。倘能别开生面,自出机杼,则芸芸者难望项背。尔其勉哉!”
  我深感自己有负吾师之殷切厚望,汗颜回复道:
  “感谢老师鼓励和鞭策,自出机杼,这正是我下一个努力的目标,目前还在练习基本功阶段,请容我一步一步且摸索且前行,有您的教导和栽培,晗曦慢慢的会进步的,谢谢老师,晗曦敬茶。”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人海之中,过往千万,多少缘分擦肩而过,我得以与吾师结缘而为师徒,必定为前世千年所修;我得以与二十位同门结缘而为兄弟姐妹,必定为前世千年所修。情谊如此珍贵,很多美好的瞬间难逢难遇却注定终将一去不回。有感于是,让我们相约住进同一本书,为转瞬即逝的流光留下些许弥足珍贵的纪念不能不说是太有意义的一件事,你住18页,我住39页,他住65页,约会彼此的心灵在方寸之间,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相互串门聊天。
  真正的缘,不只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我们认识您很多年后依然不悔和您在一起;
  真正的缘,不只是瞬间吸引我们的目光,而是我们熟悉您后依然一如既往欣赏您、钦佩您、敬重您;
  真正的缘,不只是初次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依然由衷发出“结识您真好”的心里话;
  真正的缘,不只是感叹或者庆幸于它的来得早或者来得巧,而是来了以后不再走,只因为:有缘相遇,我们幸福。
  珍惜缘分,珍惜福分,携手同行,不离不弃。
  谨以此书献给我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门兄弟姐妹们,并以此祝贺我们的恩师邓世广先生七十华诞!

甲午仲秋于昆明养心小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近作一组寄同门:

乙未暮春接吾师授简,爰次韵七首寄天山诸子


天山依旧玉丛丛,授简哦诗一笑同。
吾等生来冰雪质,春来岂羡小桃红。


介鳞未敢忘师恩,遥寄幽思月一痕。
何日春风如我约,烟霞管领到柴门。


鼓瑟吹笙聚不多,细聆诸子扣弦歌。
半帘凉梦黯然醒,起视迢遥星与河。


一剪云笺缄韵新,浑忘忧道与忧贫。
抱愚痴坐幽篁里,解此疏狂能几人。


褰帷散帙小风清,岂必悬床倒履迎。
我憾路遥徒有羡,杏坛春酒醉诸生。


遣兴殊无敌,流觞夙有缘。
芳思牵碧柳,霞韵霭朱弦。
诸子勤温卷,先生小着鞭。
逢君何必早,相视亦嫣然。


银蟾升缓缓,幽意彻漪沦。
芳草有情客,天山无恙身。
驱车嗟雪岭,骑梦跨云津。
围坐笑谈里,清辉已润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雨•诗魂•世纪歌
——读丁芒先生的新诗近作

江苏/冯亦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雨•诗魂•世纪歌
——读丁芒先生的新诗近作

江苏/冯亦同

(一)

春溶在雨里,
雨溶在雾里,
小镇的河上飘着
蒙蒙茸茸的绿意。

伞开着花朵,
花喷着笑语,
小镇的石桥印着
匆匆忙忙的足迹。

屋瓦像泼了墨,
窗棂像涂了漆,
色彩在雨中沉淀,
线条儿绷得笔直。

就把春天坠在这里
把笑声拴在这里。
让伞的泡沫去喧哗,
散开了,又聚起。

  清新淡雅,像一幅水墨画;生动自然,如一支天籁曲。这篇题为《小镇春雨》的新诗,是丁芒先生参加“2012年金陵诗会”的新诗作品,发表在去年《扬子江》诗刊增刊的《江苏诗卷》上。明快的节奏、鲜活的意象、凝炼又均匀的句式,让人联想到闻一多先生早在上世纪新诗起步之初就精辟论述过的,以汉字为书写工具、分行排列的中国新诗,其“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引自闻一多1926年《诗的格律》)。
  《小镇春雨》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俱全的上佳诗境:“春溶在雨里,雨溶在雾里”,“伞开着花朵,花喷着笑语”——开篇两小节,都以两行精短隽永的五字句起头,四个单音节的动词都很“给力”,尤其最后那个“喷”字,一下将雨天的画面“喷”活了,充满生机和情趣。“蒙蒙茸茸的绿意”和“匆匆忙忙的足迹”两个较长词组的双声叠韵,也呼应得恰到好处。正是这对美妙的和弦,弹奏着河水、石桥和小镇人家的天地,春天的“色彩”才“在雨中沉淀”、春天的“线条儿”才“绷得笔直”——那“线条儿”该是淅淅沥沥的雨丝,也是袅袅婷婷的柳丝,恐怕还有屋檐、窗沿和伞边的滴滴水注,大珠小珠落玉盘、千丝万缕编成线,一起“把春天坠在这里/把笑声拴在这里”……最后那个关于“伞”的特写镜头,也很耐人寻味:正是春雨的到来,才让这些五颜六色的“泡沫”如影随行、笑语“喧哗”,“散开了,又聚起”……“春雨”自古有“润物细无声”的美誉,“春雨”也是我们面前这首“春之歌”所赞美的向人间播洒温馨、拥抱小镇、亲吻大地的抒情主人公。不知为什么,我在品读这首四小节、十六行新诗的时候,既有惊讶于它的题材之“旧”、表现之“新”,而对其作者所产生的钦羡和敬佩之情,也想入非非地将“小镇”扩大成了今天既热闹又沉寂的新诗坛来——如果也用“春天的雨景”来形容我们的新诗界,“蒙蒙茸茸的绿意”和“匆匆忙忙的足迹”之中,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称道的目光与风光?有哪些是拨动了我们心弦的绮思和妙想?有哪些是需要我们去遵循和努力的方向?又有那些像“泡沫”一样“喧哗”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对我来说,答案至少有:“把春天坠在这里/把笑声拴在这里”是《小镇春雨》中一对最亮的“诗眼”;是作者借“春雨”留下的两行让我们过目难忘的佳句。他下笔轻轻,就挥洒出这曲情深意长、温馨和谐,丝毫没有扭怩作态、更无“呕哑啁哳”之病的“小镇春雨行”,一首如此接地气、传承千秋国风又“与时俱进”呈现有别于传统诗词的现代风貌,为经过了时间检验和读者选择的理论指导和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三美”新诗——真正的“现代新诗”和“新格律诗”!朱自清先生1935年在总结“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成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高度评价了闻一多先生有关“三美”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并引用徐志摩的话,称他是以《诗镌》为阵地的诗人群中影响最大、“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先进者,并提出了新诗坛上出现了“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的著名论断。回顾历史的进程,联系当代众声喧哗的新诗坛,眼前的这一场“春雨”让我又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和“好雨知时节”的魅力……
  因为《小镇春雨》的作者,是一位年已九旬的文学前辈和诗坛大家。他的诗龄从1942年9月发表第一首诗《秋桐》算起,也有72个年头了。在新诗百年的万里征程上,他始终是一个不知疲倦、奋力长跑的接力者。冰心老人说:十八岁的时候,人人都是诗人,到八十岁还能写诗,才是真正的诗人。走在我们前面的丁芒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丁芒先生近期新诗作品中,我读到的第三篇为之心动的力作是他发表在《诗词之友》2013年第四期上的《一滴水珠的世纪歌》。这是一首他以第一人称“夫自道”的抒情长诗,也是他新诗近作中单篇最长、份量最重、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最浓烈的一首:四行一小节,全篇二十节、洋洋洒洒八十行。不同于《小镇春雨》的短句和“小令”样式,“世纪歌”因“一滴水珠”参与了“长江大河”的奔跑而采用了“宽镜头”和“长句式”,这也正是闻一多说过的“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位新诗美学大师还强调说,这是新诗和“律诗”(传统诗词)“不同的第一点”,“量体裁衣”(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变化)是新诗的“创新”和“进化”,也是对新诗人艺术才能的考验和挑战——此话的后半句是我这个引用者添加的,原文同样出于闻一多1926年的名作《诗的格律》。对比此论问世将近九十年来的新诗里程,考察当今新诗创作园地里良莠不齐、收成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丁芒先生这首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创新”和“进化”精神的新诗“长调”,就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了。
  先照录《一颗水珠的世纪歌》的前三小节,看看这首“我的自白”如何开头:

我是东方沃土里渗出来的一颗水珠,
从历史的缝隙,探出了我的头颅,
永恒的太阳注给我一缕光亮,
回荡的天风推动我向人生起步。

虽然稚嫩、孱弱,我却是欢快地
跌跌滚滚,跃进了世纪长河,
从远古奔来的浩荡波涛
刹那间就楔入了一个我!

起伏的涌浪是我的摇篮,
飞扬的雪沫是我的母乳,
——我不知道摇篮为什么这样颠簸?
吮吸的乳汁又是多么酸苦!

  熟悉丁芒先生的读者从这些充满动感、喜忧参半的诗行里,很快就能读懂这个诞生于江海之城贫寒之家,很早就感受到人世炎凉、生活艰难的聪慧少年的内心世界。即使不了解他的读者,也能被这一颗从“东方沃土”跃入“世纪长河”中的“水珠”所吸引,感受到照耀着它的太阳的光热、推动着它的天风的浩荡,以及抚育它的大地母亲的艰难与坎坷。接下去,诗人以五小节二十行的篇幅,叙说这颗“水珠”在烽火岁月和时代激流中的“呐喊”和“呻吟”、“灼痛”与“喧腾”,既有“漫漫长夜,亮着我心头一星火,/浪片似刀,我在刀丛中觅路,/逆流兜头,几次被撞倒,/几次眼前掠过乌黑的尸布”,又有“随着火与血的急流颠簸,/连天暴雨向我的生命排注,/蘸着波涛如蘸着烈焰,/淬尽我一切的稚弱、庸懦”——从少年漂泊的革命者,到新中国朝阳的升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风作祟,到“十年浩劫”后拨乱反正、九州春回,度过忧患中年的“老运动员”(历次“运动”中挨整的对象)、诗人丁芒这颗平凡的“水珠”承载了太多的“幸”与“不幸”,生命的“分式”被一再改写,个人命运和时代一起,不断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

于是,我耀眼如一块新钢,
饱含着更多的纯洁与丰富。
我庆幸,我是喷射的水流之一滴,
洗濯过前半纪里程碑上的泥污。

终于,朝阳在长河上铺满红霞,
每一颗水珠都成了跳跃的花,
宽坦的河床载着雄壮的方阵,
以涛声相伴,从此迈向天涯。

  ——这是“世纪长河”上何等壮丽的景象!“我”虽然“渺小,却也努力/为挥汗者献上一杯春茶;/我也曾漾开凝固的碧血/点染成朵朵流芳百世的奇葩”,但“一颗水珠”被“颠簸”的命运并没有从此改观,风和日丽下依然有“倒春寒”:当“真诚被谴责,忠贞被冻凝,/生命被敲打成紫色的血痂,/年复一年,我在坚冰中浓缩/也顾不上数一数裸露的伤疤”;难得的是历尽劫波的“水珠”早已有了坚强如钢的信念,“被放逐的心何曾干涸,/我挤出泪水供自己品咂,/相信会有清水扬波而至,/荡涤那些窒息生机的泥沙”……回旋跌宕的“长调”,在这颗水珠的坚定守诚和执着期盼中,迎来了命运之河中的又一波转折:

八十年沉重的汗血如涛,
终于把世纪推向了高峰,
经历礁滩困厄、冰霜锁禁
长河上跃起了一条复生的龙。

喷珠溅玉,推潮策浪,
使血痂融化,坚冰解冻,
亿万水珠串起奔进的清波,
恰似天地间荡起的一股雄风。

我也是奔进的水花中的一朵,
由干涸而丰盈,体气如虹,
像一颗滚荡的火种,向四周
泼出一望的绿,燃起一溜的红

  ——这是“长河”的写照,“亿万水珠”和“奔进的清波”的写照;也是置身于中华诗歌长河和时代激流中,为播撒光明的火种,反哺和回报大地母亲而歌唱的“一颗水珠”壮志凌云的“跨世纪之歌”!在中国新诗即将迎来自己的“百年诞辰”,也是丁芒这位诗坛长者跨进他生命中第九十个春天的日里,我品读着这首澎湃着人间真情、书写着神州大爱、也绵延着千秋诗史的《一颗水珠的世纪歌》,心中如有春潮在翻滚、耳边似有涛声在轰鸣;我为我们几代炎黄子孙一起经历过的“世纪长河”祝福,也为中华大地上每一颗闪着阳光、回荡着清风的“水珠”祝福!让我们来聆听和感受这颗名叫“丁芒”的水珠在他的“世纪歌”中所唱出的悠长又响亮的尾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颠簸一生,几经灭顶,
虽说我的体质轻如飘风,
我却和长河相契相伴,
与冰霜雨露相始相终。

攀浪尖,越浪峰,我终于看到
长河尽头那轮太阳血一般红
煌煌然照彻了我奔来的路,
前面的大河更宽阔、更恢宏。

由灾难喂养、由奋斗锻打,
水珠也能凝缩为铜!
是历史的壮波举起了我
击响那一轮浑圆的世纪之钟。

  沉郁与雄浑交织、婉约与豪放齐飞。这首不同凡响的抒情长诗,既有波浪滔滔的奔腾,又有柳暗花明的转折;既有胸中块垒的释放,又有炉火纯青的节制。让我想起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想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它同样是时代和历史的剪影,也是土地和生命的颂歌,以其“不舍昼夜”的进取精神和“凝缩为铜”的美的闪光,令同时代又同道的我们感到亲切与贴近,倍受鼓舞和启迪,因而更加珍惜与神往。
  正是这首大气磅礴又滴水穿石的《一颗水珠的世纪歌》,让我对诗人丁芒先生的人生事业、文学追求与创作风格,也有了更立体、更深广的认识。以上各段中有关丁芒先生新诗近作的品评与分析,也在这里找到最好的注脚、最生动的印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896

回帖

2万

积分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

Rank: 5Rank: 5

积分
2692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家名片】冯亦同,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1941年10月16日出生,江苏宝应县人。1959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余。学生时代开始文学习作,1961年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诗作《在宇宙的大街上》,60年代初参加省作协诗歌组活动,后因文革长期搁笔。1981年底调入南京市文联工余,历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市文联委员,文学工作者协会驻会干部、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诗歌班辅导员、青春文学院辅导部主任。1985年南京市作家协会成立,历任第一届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第二届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2002年2月第三届南京市作协代表大会上,被聘为南京市作协顾问。
  1988年参与创建南京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并任该会副会长。1992年江苏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成立后,被该会历届理事会推选为副会长至今。2012年5月被聘用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诗作《莫高窟写意》获首届金陵文学奖,诗集《男儿岛》1996年获第二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银奖;文学传记《徐志摩》2000年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首届龙文化金奖;广播剧《朱自清之歌》获江苏省1998年度广播剧单本剧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文艺论文《新诗:面对希望的挑战》、《鲁迅与中国现代诗歌》发表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所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6

回帖

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8
发表于 2015-10-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share::gift:

点评

谢谢,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8 1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