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庄子·齐物论》中的“物之所同是”

[复制链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各种疾病,甚至会半身不遂,但泥鳅不会;人站在很高的树上会感到恐惧不安,而猿猴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三者之间,究竟哪一个住所可作为评判舒适的标准呢?人食肉,麋鹿吃草,蜈蚣以蛇为美食,猫头鹰、乌鸦则爱吃老鼠,在这四者之中,又以哪种口味作为美味的标准?麋与鹿可以交配,泥鳅与鱼生活在一起。世人都认为毛嫱和丽姬是美女,可是鱼见到她们,立刻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马上振翅高飞,麋鹿看见她们,会迅速逃离。在这四者之中,究竟以谁的审美观念作为标准?我又怎么能辨别出谁是谁非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原本就没有所谓“同是”的“知”,没有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所认同、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住所,也就是人所处的位置、所居的立场,决定人看待万事万物、认知一切的角度。这是造成是非物论的关键。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不同,对住所的要求不同,造成所居立场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会随之不同。所以说“物”没有“所同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物,都各有所“是”却没有“所同是”。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中由人所制定出来的各种道德是非观念不仅荒谬无稽,而且是产生种种是非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在这段寓言中反复宣称“吾恶乎知之”、“吾恶能知其辩”,字面上说的是“我怎么能知道”“我又如何能把这里的事情都分得清清楚楚”,实际上都是用反问句对“知物之所同是”作出回答。那就是,物没有“所同是”。人们对“知”的探求越深入、越明晰,寓之于其中的“道”也就会越受损害、越被遮蔽。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里庄子仅仅例举了儒家特别标榜的“仁义”之说而加以评判,其目的与拈出“八畛”一样,都旨在说明“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在庄子看来,圣人之道应该是“寓诸庸”,“得其环中”,无“畛”无“界”的,唯其如此,才可避免将某一观念发展或强调到极致,以至于辩来辩去,最终走向了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待“知”的问题,王倪采取的是“论而不议”的方法,并以“吾恶能知其辩”作结。其实,不是王倪真的不知或者不可以辩,而是庄子要借此推出“至人”对待利与害的态度。如果说,上文庄子以大量篇幅说圣人的“天府”“葆光”,如何化畛为德,那么,下文庄子要说的就是“众人”如何在“利与害”之间找到“寓诸庸”的方法。这里,庄子重点要谈的是“至人”,并通过啮缺与王倪有关“利”与“害”的探讨,说明“无己”的“至人”是如何对待“利与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无己”的境界,成为了至人,自然也就会“不知利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常人看来,至人是不可思议的,天气热到山林焚烧的程度,至人却不觉其热,江河湖泊封冻、寒气逼人,至人也不觉其冷。即便雷霆劈开山岳,飓风掀起滔天巨浪,至人仍然能若无其事,感觉不到丝毫惊恐。这样的人,能乘云气,驾着飞龙,游于四海之外。生死的变化都不能对至人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何况利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逍遥游》中,庄子强调的是神人所建之功,功臣要心中“无功”才能成为神人。而在《齐物论》中,庄子强调的是至人的“无己”。也就是说,只有心中没有了“己”,至人才可以在生死、利害面前无动于衷,任何外在世界的变化都不会对至人产生丝毫的影响。所以,“至人神矣”不是说至人就是神人,而是说至人在常人眼中十分神奇,不可思议,而这也正是至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也是至人与圣人、神人的区别。王倪不知利害,至人也不知利害,所以,王倪与接舆等人一样,都是至人,而不是很多解《庄子》者所说的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0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人的核心首先是摆脱了生与死的羁绊,如果把生与死都看透,以“死生为昼夜,乘变化以遨游”,谁还会去斤斤计较于利与害?更不会为辨清“利”与“害”的观念界定而劳心费神。这样的人,就是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1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