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

[复制链接]

1540

主题

6万

回帖

21万

积分

副首版

词版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6-1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简却感悟!好韵味!意境开阔!声韵和谐!取意取象粘合自然!问好感悟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四声”的发明归之于齐永明沈约、周颙诸人,既存在混淆创立四声与使用四声的失误;以佛教之梵呗转读作为四声理论的源头,亦有将音乐之事与文字声韵之事等同的嫌疑,且不符合史实。从现有文献来看,“四声之目”应始于刘宋之末,由王斌首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的发明,乃属于文字音韵上的新成果,而文章“始用四声”,属文学创作领域创作方法之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只是就诗歌创作中应用四声而言,而非指发明四声,故不可视为关于四声之发明时间和首创者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梵呗,即梵音呗匿,梵文写作pathka,意为“止断止息”或“赞叹”,原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之颂歌,应入管弦,类似中国“合乐”之歌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晓梵音歌咏者可咏歌呗匿,但知汉语汉音者则以一种转读形式诵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地讲,“转读”乃是以一种类似后世私塾教师的唱读方法诵读佛教偈颂,此时的经文听起来虽有“曲折声之妙也” (《宋高僧传·诵读论》) ,但已属于“徒诗”的性质,是诵读者对诵经的一种音乐效果的追求;梵呗则必须与佛曲相配合演奏,它在整体属于音乐的范围、属于佛教音乐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转读”虽严格地讲不再属于佛教音乐的范围,但“转读”者追求的仍旧是诵读时的音乐效果。而由于汉地佛教僧侣对这种“转读”之特别爱好,业精于勤,遂在佛教僧侣中出现了一批以擅长此道而著名者,而佛教寺院在宣讲佛理之先亦常以此类僧人为先导,故形成了“唱导”职业和“唱导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就“转读”或“唱导”与梵呗或呗匿的关系而言,只是发音器具的差别,即唇吻的“自然的旋律”与管弦的“器乐的旋律”的差别;若就其与语言文字上的平仄顿挫的差别而言,则存在二者之目的和对象上的根本区别,即是单个文字上声调的变化与连续音乐旋律起伏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91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从随佛教而传入中国的天竺声明之学、特别是悉昙章法中寻求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1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