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晚唐“物象比”理论及其在诗歌意象化过程中的意义

[复制链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借物象传达诗意,被认为是最早具有意象特征的诗歌。此后类似的手法在《诗经》中大量出现,所借物象也从星辰气象延伸到草木鸟兽再到日用器物,范围不断扩大,两种略显不同的手法被稍后的人们合称“比兴”,在“意象”概念产生之前长期占据我国诗歌理论的核心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勰最大的贡献是在于继王逸之后进一步将具备意象特征的一类“物象”从传统的“比兴”手法中作了离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比义”是指现代修辞学的象征,“比类”则是取物作喻,二者共同构成了“比”的两面,而“象征”正是我们判断诗中物象是否属于“意象”的重要标准,因此可以说“比义”是继“香草美人”这个指代式的概念后关于意象理论的又一次功能性指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唐五代的“物象比”现象虽属于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学发展时期的过激产物,却是古典诗歌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特征——意象化抒情方式的自觉意识与初步的理论总结,中国古典诗学由此走上以“意—象”为核心的理论探索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物象比”多数是用“物象”来比喻“人事”。“物象”种类繁多,可以是天地、日月、风云、山川等大者,也可以是花鸟草虫之小者;可以是亭台楼阁之可见者,也可以是山光水色之飘渺者;可以是松声竹韵之入于耳者,也可以是馨香浊臭之觉于嗅者。有的甚至突破了我们笼统定义的“物象以喻人事”,可以用一类人比喻另一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类比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某种外在共性将二者勾连,但只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又不难发现,即使只通过寻找共性作比,“大小轻重”四字也远不能概括全部情况,这种共性实际体现于很多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各以其类之大小轻重比之”是“物象”与“人事”主要的对应原则,物象的“大小轻重”一般就决定了它对应人事的“高低贵贱”。但还有一些“物象”,它本身的感情色彩并不明显,如果没有其他特定参照物,很难确定他的性格归属,这时就要给他附加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来作区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类物象,除了性格色彩不明显,其自身可塑性也没有这么丰富,如果想用它来展示特定的情感倾向,就需要向外借助诗中其他部分的表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用”从王弼开始正式成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体”是本体,“用”是本体的作用与表现,具体到诗歌理论中,与此处诗之“体”含义接近者,是皎然的“辨体有一十九字”(包括王玄《诗中旨格》“拟皎然十九字体”),主要是指由诗歌内容与基调决定、表现在情感与艺术等方面的一种总体气质与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16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象的使用决定一首诗的总体特质——这可以说是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诗歌理论,它甚至可能与宋诗“言用不言体”的观念有某种直接关系,可惜一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顺便说明,这里“体以象显”之“象”正是指诗中含有比喻义的“意象”,而不是单纯指物色之本象、实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4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