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0|回复: 101

诗词与生活(陆续添加评论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2-4 10:04 编辑

诗词与生活


某天,我坐在咖啡馆里,听着小野丽莎的歌,悠闲地品着蓝山,隔着玻璃,看着外面熙熙攘攘,那里有卖炭翁,还有新安吏,更有小两口才结婚的,男人就要去当兵在那拥抱告别。但我不想写他们,只想听着小野丽莎写点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因为我的兴趣和关注点不在那上面。
这时候邻坐的朋友告诉我,你这叫小资,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你得走出门去,体验卖炭翁怎么烧炭的,再数数他口袋里有几个钱,够不够过冬,我说我自己够过冬了就行了,管不了也没有能力管别人那么多。那人便说那是没了解民间疾苦,没有深入生活。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诗词是服务于生活的,严重脱离自己这个时代或所处生活的,即使写出来也是垃圾。


对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意见,并说说我的看法。
古来搞诗词的人,固然有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现实派,致力于以诗词为工具,对所处社会及环境进行褒贬,也有忧国忧民的好作品,但很大一部分所创作的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基本没关系,但作品一样流芳百世。
我不知道“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和一个终身落魄潦倒的温飞卿有啥关系,也不知道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前,苏轼先生是不是真跑天上去和嫦娥会了一遭得出的灵感,更不知道生于1655年的纳兰性德写出来的东西,为啥和600年前的晏几道如此相似,又受花间词及南唐后主的影响那么大,按照诗词应该服务生活的理论,他怎么也应该把盆底鞋、旗头之类的元素融入作品,将满汉一家亲的政治思想融入作品吧,但大家看他的作品里,有么?


古来,便有咏史、咏人之作,所咏之人,多是几百年前,与自己生活隔着“小重山”那么远,所写的事,亦是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我曾记得我写过一首《解连环》,说阴丽华的,一苇首版还给作了个评,贴去某个论坛,有人居然问,写这个有啥意义,为什么要写。虽然我没回帖,但当时我很想问他,苏轼写小乔初嫁了,周公瑾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是为啥写,有啥意义,宋人写三国事,有谱没谱。



何况,还有宫词系列,顾况、张祜、薛逢……这些人都跑去找皇后妃子宫女们作了现场实地采访了?显然不可能,那深宫也不是他们可以随便去开恳谈会的。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所谓诗词可以融入生活,但不是必须融入生活。而坚持强调后者方为正统的,完全是一番谬论。


诗词人,本就应富有想象的翅膀,就如花间词人写闺情,豪放词人写战争一样,前者不一定都跑女人闺阁里去体验”和泪拭严妆“,后者也未必经历过”五十弦翻塞外声“,至于你想不想得出来,那是你的事,而没有必要自己想不出来,而说人家的葡萄是酸的。


本人以词为主,没事也弄几篇作为消遣娱乐,词这种文体,到宋末基本已经无后继者了,纳兰几百年后,复词之先古,这几百年,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文也在便,而他以一己之追求,没有写光头长辫子,没有写花翎贝勒,咱们看看他写的什么。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清朝的时候酒杯还称樽么?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清朝的纺织工艺,大概已经是丝衣,锦衣了吧,穿羽衣么?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蜀弦秦柱,怕已经不是他那时代的东西了吧。


他的作品,包括所用元素,全是古来的东西,从中看不出一点清朝的影子在里面,按有些人的说法,那是严重脱离了所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的生活,都应该划入”垃圾“之列,那么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词还能传到现在。
纳兰,可以承袭数百年前之古意,而被视为正统,这还是过了数百年,为何今人之词作,凡是承袭古意的,都被划为”垃圾“呢?


再来看李清照,最出名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是他的原创么?
韩偓在《秋千》一作中早就写过: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韩偓和李清照一个唐,一个宋,差多少年?中间隔着五代十国那么远呢,而且后者一竿子支南宋去了。


我在诗校讲课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易安只是将前人的场景进行了演化,在意境中加以提升,弄得更好了而已。所以韩偓的那首没出名,李清照的却出了名。所以嚼古人之蜡,未必无建树,袭古人之文,未必炒剩饭。现在在大谈诗词创新的那些人,应当思考一下,是否先能如易安那般,把古人的蜡嚼透,嚼好,有这水平了,创出来的东西,也才有价值,否则底子不稳,即使是勉强去创,弄出来的也是鸡肋。


本人此生,以未能为周邦彦斟茶,无缘找苏东坡下棋为憾事,但并不妨碍我去研究他们并无限制地接近他们。
如我们这种业余爱好者,终其一生,也达不到纳兰性德那种复六百年唐人之古风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得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没学走就学跑。
所谓创新,谁也不拦着,所谓源于生活,各人自有各人的生活。
我昨晚梦见和柳三变一起看“杨柳岸晓风残月”了,你还不准我写一写啊?难道还拦着我和美成一起去教坊听了一曲因而填了首词?
所谓的迎合时代,切入生活,可以不?当然是可以的。那是作者自己的自由,我们管不着。


坛子里都是熟读诗词的朋友,我们反过来看一看,古来传下的词,有多少是哭着喊着当今社会如何如何的?
咱们去数一数,是凸显人性、共性的多,还是凸显时事新闻的多?
我虽然读得还不够多,但在有限的阅读中,见了不少的离愁、闺怨、抒怀、豪情、惆怅、咏古、咏人……却少见今天金兵又占了哪个郡,明天天朝又执行了个什么好政策,后天又出了个大明星说要不停生孩子之类的作品。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有,也是极少数。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共性,始终是不变的话题。而时事,只是阶段性的主题,太有时代感的东西,是传不下来的。


有人批判姜夔,说他的扬州慢,说到金兵“自胡马窥江去后……”,表现了一种淡漠,因此这词境界不高。好吧,就算境界不高,那也不碍着人流传千古,真是写到个“人神共愤”的地步,反倒流传不下来了。即使人淡漠,也是人的自由,你还不准人淡漠还是怎么着?


话说回来,那些批判所谓诗词不切生活的朋友们,你没这想象力,那是你的事,若你写教坊,写秦楼,写闺怨,写离愁,甚至写逍遥游,写你所贬的那种“浮华奢靡”,能写得比我好而不浮华奢靡,那么我向你学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以后谁再问我为啥写作品不贴近生活,境界不高之类的话,我就让他去问纳兰性德为啥不写“留头不留发”{:soso_e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2-5 09:01 编辑

二楼陆续添加评论中:


翠微风韵首版客家苇笛:
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当年梁实秋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迅翁撰《文学与出汗》一文加以讥讽。到底谁该遭到讥讽,文学史会证明一切的。

批评者与原创者对某一诗词作品的认知、体悟和审美体验,总会有差距的,毕竟两者各有其自由,当然也可达成某种程度的互动。
但互相苛求对方必须与自己的认知完全一致,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幼稚可笑的。
至于不好好咀嚼原作的意图,按批评者个人的喜恶而随意给原创者贴上某一类标签,从而加以盲目推崇或肆意贬斥,则是一种学霸的行为,甚至是极左路线的余孽了。



风骚比兴首版行吟潇湘:
姜夔,是南宋后期文学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书法、音乐无所不精。他对于这个时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很大的影响。这首词,是写于扬州经兵燹后的颓败景象,名噪一时,将风流千古。
有新看点,高起共赏。



风骚比兴首版谬亦详:
我认为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共性,始终是不变的话题。而时事,只是阶段性的主题,太有时代感的东西,是传不下来的。
明镜老师所议甚当,赞同支持老师观点!问好明镜老师!顺祝如意!


中华诗人首版非子若云:
生活的多样化的,各人有不同的生活。


江淮流韵首版听鹤轩主:
诗词也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语不是镜像,而是意象,它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假若非要拘泥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不如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完事,何必要诗词干嘛。


潇湘夜雨常管柳暗花明:
拜读佳作,问好先生。红赏问好。


中华诗人首版陈何兰:
鞭辟入里!析释真实!好随笔赞一个!


草堂诗社常管恬静:
赞同先生的观点。所谓言为心声,诗词也如此,从古至今,诗人写的作品大都是抒发心之所想,想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几个是刻意走出去,先观察,再回来整理素材,再斟词酌句的,都是随意性比较多,随感而发,随心而写,应该是诗词写作的特点吧。
浅见,问好先生!{:soso_e160:}



律诗绝句副首版傲岸泉石:
我的观点:不管是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都可以写,只要写得好,都可令人拍案。

乌蒙诗韵常务管理松涛声远:
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共性,始终是不变的话题。
赞赏支持先生观点,问好中午!

文艺应该百花齐放,只要是涉及人类思想情感方面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可以出佳作,单一的限制,那是毫无意义的!

高级会员行者: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为谁写诗,为什么写诗?
人各有目的,故有不同诗见,世无绝对真理。
语不惊人死不休,此是一种。
设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此也是一种。
各有各的千秋,无须我再多舌



中华诗人首版刘相法:
生活是诗的源头,但生活本身不是诗,诗是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出来的。


乌蒙诗韵版主南乡子:
诗词首先是用来抒情达意的,如果硬要把它朝哪方面靠近的话,那就狭隘了!{:soso_e181:}


潇湘夜雨首席版主碧草蓝天: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虽说是沿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艺术必须富有想象力,那就是诗词的意境。如果诗词没有意境那还叫什么诗。干脆就叫讲故事。但讲故事也要绘声绘色,,不然故事也枯燥无味。欢迎首席来潇湘赐玉,学习红赏,遥握问好。


注册会员雁门飞雪: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覆之辙,后车之鉴。写景抒情,咏物明志,怀古讽今,根源在于,触景生情,物我相通,古今同道。记史著经,戏剧小说,诗词歌赋,目的不仅是作者自己倾吐郁闷、消除块垒、抒发情怀、愉悦身心,同时也是启发读者思想、引领社会文明,为后人继续前行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草堂诗社首版毳毳
先生是很有见地的人,我还看了您的其它的文章也有同感,谢谢您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以认同的观点,祝您愉悦文坛!

词风曲苑版主风流人物:
赏读美文,观点鲜明,依据充分,条理清楚,博古论今,娓娓道来,令人钦佩。
支持观点,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写作诗词不是专职创作人员,不可能摆脱职业束缚而去体验生活,一是职业道德,二是生计问题。不可能为了诗词而放弃职业,那么只有在业余时间,感悟生活,展开想象创作。故言语表达不够精湛,但至少可以发挥想象空间,达到意象合一。问世间有几个像徐霞客那样游遍半个中国?有几个诗人游一处,写一处。我很少出去游,但我也写了不少诗词,也听到过一些人过激言谈:“大门不出,瞎写呢!”,“一个破教书的,还能走进高雅大厅”,“没钱,写的再好也没人看”。我承认:在当今的确诗词没有放到与其他文学体裁同等重要地位,一是唐宋诗词已经达到高峰,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二是商品经济下,金钱意识尤为突出。三是炒作,有钱有权的人们作品视为圣典。四是垄断,行业垄断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人的精神品味,致使一些好的作品难以推广。大多数诗词爱好者只能通过网络交流。不管怎样,言我所看,情我所感,表我所心,立我所志,弹我所乐,醉我所痴,爱我所动,泪我所牵,思我所想......用自己最美的语句展示最感人画面。最近,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几次大型诗词大赛,打开了当今诗词复兴大门,为诗词中国伟大复兴,诗词梦再辉煌弹响了前奏,愿我们借此努力吧!民族国粹——诗词万岁!

绝妙好词首版妖妇村村:
俺觉得,俺虽然还是不太老,也该享受生活了,干嘛要学得那么辛苦?俺才不学了!:D


紫荆风致首版淡云绕翠微:
看到小月这篇文字,想起了莫言在德国领奖时的讲话:
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
人的感情,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存在,决定了他的意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与他的性格,经历相符合。无法强求,也不可能一致。
所以,我总将各人写作的细微差别,认作一种属于个人的风格!读懂了他的作品,就能读出他的风格。莫言还有一句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莫言并非绝对权威,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但莫言此话,我认同!
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的价值。
也可以浅显一点的说;文学花苑中,凡是有艺术价值的,精心写作的文字,都是这个花苑中的鲜花,哪怕它不够高标格韵,它也是有生命的。
再借用一下莫言的结束语:
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人要有放下的智慧”
文学,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人的观念,也不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真理,是历史检验的。允许百花齐放吧。我们,都可以悠着点,慢着点,保留一点放下的智慧。
  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善良。
  我想说:别争辨了!该干嘛干嘛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太多啦。让我们好好享受这阳光,这空气,这蓝天~!
还想加一句:观点不同很正常,但请谁也不要否定:我们还有友谊~!
牙齿与舌头还打架呢,不争了。握握手吧,我的兄弟姐妹们~!


诗林纵横版主毛毛:
"诗词可以融入生活,但不是必须融入生活."赞同!诗词表达是多样的,且每个人的诗风不同,着眼点不一样,能入情入理,既是好诗。


楚韵淮风版主兰花如指:
写真实的时代生活,恐怕不是大多数。总之,各有所好,听其自然了。

中华古韵副首版吴新文:
见地深刻,受益匪浅!欣赏佳作,问好兄台!

金湾诗书画院版主雪漫长云:
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那份真挚的情感的作品就有生命力。对于诗词作品能否雅俗同赏,古今同赞,中外同扬,那就要看每一个读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了,无法一概而论啊。


点评

好像木有绝妙首版滴语录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9:18
江淮流韵首版听鹤轩主: 诗词也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语不是镜像,而是意象,它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假若非要拘泥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不如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完事,何必要诗词干嘛。 ——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0:11
发表于 2014-12-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苇一苇 于 2014-12-4 10:08 编辑

所谓诗词可以融入生活,但不是必须融入生活——这个观点我很赞同!

我自己的作品,真正与生活相契合的相当少,因为我的生活中,完全用不着诗词,工作中几乎用不着汉语了,诗词于我,就是给自己一个复古幻想的通道~

顾随说:假装不好,装得好便是艺术!

(文中也有我不赞同的观点,还是那话:求同存异啦)

点评

然也然也,求同存异,咱们的合作不是一直如此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0:11
经斧刻,历沙埋,扶冰踏浪展襟怀。何须人悦铮铮骨,且自临波顾影来。
发表于 2014-12-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12-4 10:04
二楼陆续添加评论中:

江淮流韵首版听鹤轩主:
诗词也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语不是镜像,而是意象,它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假若非要拘泥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不如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完事,何必要诗词干嘛。

——我也很赞同这一观点,所以我成天拿个相机拍拍拍:D

点评

哈~~~这个也合姥姥心意 俺也喜欢东拍西拍,也喜欢跟风各论坛的题图作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06:53
经斧刻,历沙埋,扶冰踏浪展襟怀。何须人悦铮铮骨,且自临波顾影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苇一苇 发表于 2014-12-4 10:06
所谓诗词可以融入生活,但不是必须融入生活——这个观点我很赞同!

我自己的作品,真正与生活相契合的相当 ...

然也然也,求同存异,咱们的合作不是一直如此么
发表于 2014-12-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4-12-4 10:36 编辑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诗词是服务于生活的,严重脱离自己这个时代或所处生活的,即使写出来也是垃圾。



本來我不想在這樣嚴肅的話題而充滿調侃的帖子中發言,之所以要說兩句,因為貼主文中的那個鄰坐的他就是我,那個他的話是我在回復吟風道長和村村的帖子所說的,原話分別如下:


好論。

時下有一種人,對詩詞服務于社會、詩詞關照現實的基本特性不甚了了,他們也天天寫,有時候也埋頭搞些所謂的寫作或者理論,但觀其作品,一股萎靡、浮華、淫謔的氣息撲面而來,作品嚴重脫離自己的生活和所處的時代,更遑論“天籟”,這樣的作品,非但穢人眼目,寫的越多,垃圾越多,如果任其甚囂塵上,貽害匪淺。





現在相當一部分人的作品總是游離於自己所處的時代之外,游離於自己的生活之外,前兩天我在跟貼吟風道人貼的時候,把這種游離於自己所處的時代之外,游離於自己的生活之外的詩詞作品稱之為垃圾,這樣的作品寫的越多,垃圾越多。



以上兩個回帖,都是對目前網絡詩壇普片存在的現象而非個案,貼主斷章取義,將普片現象的問題歸結于個別,我只想說兩點,一,你弄懂我這兩個發言的真正意義沒有?二、你发这个阐明自己的观点没错,但文章的基调缺乏严肃性,通篇用的是调侃的语气,这种心态就不正常了,且引用我本人的原話作為調侃對象,文風不正。






点评

额,您是第一个认为这篇文章是调侃的,您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 话说这篇文章我各大版都发了,而且将回帖也整理了,貌似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这篇是调侃性质。回复内容在二楼,您看得到。 至于写作风格,那是每个人的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0:38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4-12-4 10:32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诗词是服务于生活的,严重脱离自己这个时代或所处生活的,即使写出来也是垃圾 ...

额,您是第一个认为这篇文章是调侃的,您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
话说这篇文章我各大版都发了,而且将回帖也整理了,貌似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这篇是调侃性质。回复内容在二楼,您看得到。
至于写作风格,那是每个人的特点,我认为本就是随笔的文章,没有必要用那么严肃的姿态去写,俺这也不是毕业论文,也没打算去哪个知名刊物上发表一下。
至于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几十岁的人了,也不是他人能轻易改变得了的,诗词文坛,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并不必奉哪种为圭臬,就好比我也不坚持让人一定要照着八叉三变的风格内容去写词一样,各有所求,各有所长就行了。
若您认为文笔风趣一点有碍观瞻,那俺下次写严肃点便是。:D

点评

一、你似乎迴避了一點,你在文中引用我了的原話而沒有說這出他出之於誰,那麼,你發這篇文章就真的是要闡發一下自己的觀點而不帶一點點的調侃。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几十岁的人了,也不是他人能轻易改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0:51
发表于 2014-12-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12-4 10:38
额,您是第一个认为这篇文章是调侃的,您不说,我还真没意识到。
话说这篇文章我各大版都发了,而且将回帖 ...

一、你似乎迴避了一點,你在文中引用我了的原話而沒有說這出他出之於誰,那麼,你發這篇文章就真的是要闡發一下自己的觀點而不帶一點點的調侃。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几十岁的人了,也不是他人能轻易改变得了的,诗词文坛,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誠如你說,那麼,我就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如果能有,你又為什麼將我的觀點作為調侃的對象呢?

点评

梅岭先生请注意,俺这篇文章也不是针对您个人的,您的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同时,鬼脚的作品,那个张柏芝生孩子也写进去了,说我《解连环》为啥要写的人也写进去了,您别老是认为这文章是对您写的才好啊。人鬼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1:02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发表于 2014-1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为什么这么说,他说,因为诗词是服务于生活的,严重脱离自己这个时代或所处生活的,即使写出来也是垃圾。

我上面的這句話包括回復村村和吟風道人的話,你認為我是一時的信口開河,沒有來由的嗎,請參看一下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談話: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習近平)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2-4 11:05 编辑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4-12-4 10:51
一、你似乎迴避了一點,你在文中引用我了的原話而沒有說這出他出之於誰,那麼,你發這篇文章就真的是要闡 ...

梅岭先生请注意,俺这篇文章也不是针对您个人的,您的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同时,鬼脚的作品,那个张柏芝生孩子也写进去了,说我《解连环》为啥要写的人也写进去了,您别老是认为这文章是对您写的才好啊。人鬼脚那首“乌拉,舞恰恰”被我拍了那么久,甚至上门踢场,人还不是一样乐呵呵的交流讨论,他说我虚无主义,我还不是笑着听着,也没质问他怎么怎么地啊。还有那买卖炭翁和三吏三别的事情,是我和吟风道人在讨论鬼脚那篇作品的时候的交流内容,人也没说被调侃了啊。大家只要出发点不是恶意的就行了呗,您说是不?
俺这文章里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字眼或者是贬低他人的话语吧。
若您非要说是调侃,那么岂不是连鬼脚,连我这篇写进去的其他人和事都被我“调侃”进去了?为啥就您认为是调侃而别人都不认为是调侃呢?
我认为我的心态很正常,并没有刻意去调侃别人,至于语言的风趣,那是随笔的写作文风问题,但有个基本原则,无恶意语言,对吧。

点评

若您非要说是调侃,那么岂不是连鬼脚,连我这篇写进去的其他人和事都被我“调侃”进去了?为啥就您认为是调侃而别人都不认为是调侃呢? 我认为我的心态很正常,并没有刻意去调侃别人,至于语言的风趣,那是随笔的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4 11: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7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