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12-5 09:01 编辑
二楼陆续添加评论中:
翠微风韵首版客家苇笛:
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当年梁实秋先生提出这一观点时,迅翁撰《文学与出汗》一文加以讥讽。到底谁该遭到讥讽,文学史会证明一切的。
批评者与原创者对某一诗词作品的认知、体悟和审美体验,总会有差距的,毕竟两者各有其自由,当然也可达成某种程度的互动。
但互相苛求对方必须与自己的认知完全一致,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幼稚可笑的。
至于不好好咀嚼原作的意图,按批评者个人的喜恶而随意给原创者贴上某一类标签,从而加以盲目推崇或肆意贬斥,则是一种学霸的行为,甚至是极左路线的余孽了。
风骚比兴首版行吟潇湘:
姜夔,是南宋后期文学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书法、音乐无所不精。他对于这个时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很大的影响。这首词,是写于扬州经兵燹后的颓败景象,名噪一时,将风流千古。
有新看点,高起共赏。
风骚比兴首版谬亦详:
我认为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共性,始终是不变的话题。而时事,只是阶段性的主题,太有时代感的东西,是传不下来的。
明镜老师所议甚当,赞同支持老师观点!问好明镜老师!顺祝如意!
中华诗人首版非子若云:
生活的多样化的,各人有不同的生活。
江淮流韵首版听鹤轩主:
诗词也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语不是镜像,而是意象,它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假若非要拘泥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不如用相机咔嚓一下拍下来完事,何必要诗词干嘛。
潇湘夜雨常管柳暗花明:
拜读佳作,问好先生。红赏问好。
中华诗人首版陈何兰:
鞭辟入里!析释真实!好随笔赞一个!
草堂诗社常管恬静:
赞同先生的观点。所谓言为心声,诗词也如此,从古至今,诗人写的作品大都是抒发心之所想,想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几个是刻意走出去,先观察,再回来整理素材,再斟词酌句的,都是随意性比较多,随感而发,随心而写,应该是诗词写作的特点吧。
浅见,问好先生!{:soso_e160:}
律诗绝句副首版傲岸泉石:
我的观点:不管是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都可以写,只要写得好,都可令人拍案。
乌蒙诗韵常务管理松涛声远:
人性,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共性,始终是不变的话题。
赞赏支持先生观点,问好中午!
文艺应该百花齐放,只要是涉及人类思想情感方面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可以出佳作,单一的限制,那是毫无意义的!
高级会员行者: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为谁写诗,为什么写诗?
人各有目的,故有不同诗见,世无绝对真理。
语不惊人死不休,此是一种。
设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此也是一种。
各有各的千秋,无须我再多舌
中华诗人首版刘相法:
生活是诗的源头,但生活本身不是诗,诗是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出来的。
乌蒙诗韵版主南乡子:
诗词首先是用来抒情达意的,如果硬要把它朝哪方面靠近的话,那就狭隘了!{:soso_e181:}
潇湘夜雨首席版主碧草蓝天: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虽说是沿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艺术必须富有想象力,那就是诗词的意境。如果诗词没有意境那还叫什么诗。干脆就叫讲故事。但讲故事也要绘声绘色,,不然故事也枯燥无味。欢迎首席来潇湘赐玉,学习红赏,遥握问好。
注册会员雁门飞雪: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覆之辙,后车之鉴。写景抒情,咏物明志,怀古讽今,根源在于,触景生情,物我相通,古今同道。记史著经,戏剧小说,诗词歌赋,目的不仅是作者自己倾吐郁闷、消除块垒、抒发情怀、愉悦身心,同时也是启发读者思想、引领社会文明,为后人继续前行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草堂诗社首版毳毳
先生是很有见地的人,我还看了您的其它的文章也有同感,谢谢您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以认同的观点,祝您愉悦文坛!
词风曲苑版主风流人物:
赏读美文,观点鲜明,依据充分,条理清楚,博古论今,娓娓道来,令人钦佩。
支持观点,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写作诗词不是专职创作人员,不可能摆脱职业束缚而去体验生活,一是职业道德,二是生计问题。不可能为了诗词而放弃职业,那么只有在业余时间,感悟生活,展开想象创作。故言语表达不够精湛,但至少可以发挥想象空间,达到意象合一。问世间有几个像徐霞客那样游遍半个中国?有几个诗人游一处,写一处。我很少出去游,但我也写了不少诗词,也听到过一些人过激言谈:“大门不出,瞎写呢!”,“一个破教书的,还能走进高雅大厅”,“没钱,写的再好也没人看”。我承认:在当今的确诗词没有放到与其他文学体裁同等重要地位,一是唐宋诗词已经达到高峰,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二是商品经济下,金钱意识尤为突出。三是炒作,有钱有权的人们作品视为圣典。四是垄断,行业垄断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人的精神品味,致使一些好的作品难以推广。大多数诗词爱好者只能通过网络交流。不管怎样,言我所看,情我所感,表我所心,立我所志,弹我所乐,醉我所痴,爱我所动,泪我所牵,思我所想......用自己最美的语句展示最感人画面。最近,文化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几次大型诗词大赛,打开了当今诗词复兴大门,为诗词中国伟大复兴,诗词梦再辉煌弹响了前奏,愿我们借此努力吧!民族国粹——诗词万岁!
绝妙好词首版妖妇村村:
俺觉得,俺虽然还是不太老,也该享受生活了,干嘛要学得那么辛苦?俺才不学了!:D
紫荆风致首版淡云绕翠微:
看到小月这篇文字,想起了莫言在德国领奖时的讲话:
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
人的感情,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存在,决定了他的意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与他的性格,经历相符合。无法强求,也不可能一致。
所以,我总将各人写作的细微差别,认作一种属于个人的风格!读懂了他的作品,就能读出他的风格。莫言还有一句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莫言并非绝对权威,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但莫言此话,我认同!
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具有普世的价值。
也可以浅显一点的说;文学花苑中,凡是有艺术价值的,精心写作的文字,都是这个花苑中的鲜花,哪怕它不够高标格韵,它也是有生命的。
再借用一下莫言的结束语:
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人要有放下的智慧”
文学,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人的观念,也不能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真理,是历史检验的。允许百花齐放吧。我们,都可以悠着点,慢着点,保留一点放下的智慧。
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多一点人情味,多一点善良。
我想说:别争辨了!该干嘛干嘛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太多啦。让我们好好享受这阳光,这空气,这蓝天~!还想加一句:观点不同很正常,但请谁也不要否定:我们还有友谊~!
牙齿与舌头还打架呢,不争了。握握手吧,我的兄弟姐妹们~!
诗林纵横版主毛毛:
"诗词可以融入生活,但不是必须融入生活."赞同!诗词表达是多样的,且每个人的诗风不同,着眼点不一样,能入情入理,既是好诗。
楚韵淮风版主兰花如指:
写真实的时代生活,恐怕不是大多数。总之,各有所好,听其自然了。
中华古韵副首版吴新文:
见地深刻,受益匪浅!欣赏佳作,问好兄台!
金湾诗书画院版主雪漫长云:
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那份真挚的情感的作品就有生命力。对于诗词作品能否雅俗同赏,古今同赞,中外同扬,那就要看每一个读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了,无法一概而论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