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5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放棹江湖 于 2021-12-10 20:36 编辑
(十一)
七古·熊山行
文/水湾筏者
题记:某山村学校仅一老师,教十几学生,年龄各异,现其即将退休,而后继无人。试问山村明日之太阳,谁能托起?
朝花带露久待客,新竹森森青山碧。
破屋欲倾入眼来,读书声起去又回。
讲台隔望角双缺,台前师者发如雪。
课后问师多少年,四十春花与秋月。
所喜孩童伴我身,更无寂寞不怨贫。
十二少年一班坐,十里往来满烟尘。
转眼六十少二载,眼渐带刺人渐昏。
接班徒有伤年老,可怜山色不留人。
闻道更有深山处,九岁女童家中柱。
朝打新柴晚熬粥,以侍愚姐与残父。
贫家经济无所从,学养家禽到年暮。
师者眼中无富穷,学费虽无教不误。
上学途经四丘边,疾步如飞路蜿蜒。
文章自向书中写,何日旧貌换新颜。
我闻此语心欲裂,日照西山如染血。
解囊惟剩二百元,为之哽塞少语言。
山中旭日托不起,转头暮色雨潸潸。
[注]愚姐、残父:九岁女童家中有一弱智姐姐和一伤残老父。
评赏:
唐代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下吟坛现实主义的作品不乏多见,现实主义的长篇歌行则鲜少有,本长篇行体读来可喜。作者以熊山某村学校教育现状为纪实,表达了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和贫弱问题的关切,也体现出如今社会的教育扶贫仍有未顾及到的地方。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层次清晰潜畅,韵律自然铿锵,刻画场景生动再现在读者面前。全文以“朝花”“暮色”两景作起结,可分三部分来做赏析:开头到“可怜山色不留人”为第一部分,描写山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包括教师的崇高和无奈、学生的积贫与无助;“闻道更有深山处”到“何时旧貌换新颜”为第二部分,这为贫困学生的特别写照,体现更深入、细致,更加赞美乡村教师崇文重教的高尚品行;“我闻此语心欲裂”到结尾为第三部分,抒发作者感慨,对学校教育困境给予深切同情和关怀,虽在结句中写道“山中旭日拖不起”,实则是饱含深情对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全面改善寄予很高的期望,“转头暮色雨潸潸”,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寄感伤之意而又有余不尽,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当然,应明确这是2011年的作品,近些年来,国家深入“精准扶贫”,已经完全消除绝对贫困。我们也可以把《熊山行》看做“及时雨”的歌行体文学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