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析一副病联
标签: 健康 通则 岐伯 《黄帝内经》 平仄 分类: 楹趣联韵
走进全国示范中医院——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门诊部候诊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内的高大楹柱上,悬挂的一幅宽70公分,高达数米的隶书长联:
四法善辨,仁术祛邪,常谱岐黄春;
八纲常调,春风布雨,重彩杏林花。
此联意境堪称上乘。联语运用了中医术语和医学典故,四法即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八纲是指中医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弄懂了以上这些,这副联的意境就勿庸赘述了。
既然说是病联,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中医,也来个四法八纲,究出它的毛病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副联是不是有出处,经上网搜索,没查到此联有出处,也就是说,此联不是古人所撰。既然没有背景,那就用《联律通则》这把尺子来进行考量。我们不难看出,此联至少有失替、失对、不规则重字、三平尾和双平收五处病灶。
一、先看失替和失对,上比中节奏点上的“法”“辨”“谱”按旧声和新声,均仄,下比中“纲”“调”皆平。与上比“谱”对应的“彩”字仄声。《联律通则》第五条规定:“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因此,此联便是既失替又失对了。二、不规则重字。上下比两个“常”、两个“春”各占上比的第九位、第十三位;下比的第三位和第五位。《联律通则》第十条(2)规定:“忌不规则重字。”三、三平尾。上联的(这是按其悬挂的联序来确定上下联的)“歧黄春”三字都是平声。《联律通则》第十条(3)规定:“平收句忌尾三平。”四、双平收。上比收于“春”,下比收于“花”。这二字皆平。《联律通则》第五条中规定:“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公安县中医院是全国示范中医院,如此醒目地悬挂着这样一副病联,实在是有煞风景。
本文首刊于《中国楹联报》2015年02月06日 > 总第1179期 > 第三版 >
次刊于《诗词》报2016年1月第二期(总第76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