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罗烈烈

近体诗的格律是在现当代才完成的

  [复制链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4 22:31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1-4 13:25
张三起舞
王五唱歌

“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
“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
******************************************
上:张三起舞;(平/仄)【张三(名)起(动)舞(名)】
下:王五唱歌。(平/仄【王五(名)唱(动)歌(名)】
——据叶子彤先生的《<联律通则>解读》来看,上面这个对子是合律的。但不知叶子彤先生的《解读》行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11-4 21:41 编辑

王字是平声.哪来仄呢?
非节奏点词声从宽,是对联放宽对仗要求的做法,不是对仗的定义要求.但也只是个别或少量非节点平仄不符,就当它勉强算过关,当是宽对.数量多了便不行,更别说已经过半.

点评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称的唐朝那种“近体诗”除了要避开孤平和尾三平外,就有“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在;《联律通则》只规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4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1:34
王字是平声.哪来仄呢?
非节奏点词声从宽,是对联放宽对仗要求的做法,不是对仗的定义要求.但也只是个别 ...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称的唐朝那种“近体诗”除了要避开孤平和尾三平外,就有“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在;
《联律通则》只规定“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叶子彤先生的《<联律通则>解读》也只是说“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4、没听说过要注意非节奏点上平仄可以“放宽”,但“放宽”数量多了便不行,更不能过半。《联律通则》上没有这种规定,也没听叶子彤先生或其他人说过非节奏点上字的平仄“从宽”就成了宽对。

点评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搞挂靠,但全国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搞挂靠,政府也只好默认,就是有官司到法院,法官也只好酌情。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2:23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 ...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搞挂靠,但全国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搞挂靠,政府也只好默认,就是有官司到法院,法官也只好酌情。解释的理由就是法要从众。

点评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了呢? 2、“律诗的做法”好像是只要能避开孤平和尾三平,也就是“135不论,246分明”呀!罗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4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2:40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 ...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联律通则>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了呢?
2、“律诗的做法”好像是只要能避开孤平和尾三平,也就是“135不论,246分明”呀!罗先生怎么又把“不论”的也“论”起来了呢?

点评

我国的施法原则是“法不责众,法要从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40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24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 ...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点评

“135不论”平仄“交替”或“相反”不等于“135不可以”平仄“交替”或“相反”。“135不论”,并不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本句不可以平仄“交替”或对句不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24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 ...

我国的施法原则是“法不责众,法要从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4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仗不及格”,但不知“百分之九十”是“众”,还是“百分之十”是“众”。

点评

是众,说明就是没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49
所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仗不及格”,但不知“百分之九十”是“众”,还是“百分之十”是“众”。 ...

是众,说明就是都没对仗。

点评

我到现在才明白罗先生是想证明格律诗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由此再推出对联也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5 09:03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3:29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135不论”平仄“交替”或“相反”不等于“135不可以”平仄“交替”或“相反”。“135不论”,并不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本句不可以平仄“交替”或对句不可以平仄“相反”;而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无论是平是仄都可以,没必要再去白费力气讨论研究了。
这样看来,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后,“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可以适用于格律诗中所有的句子。

点评

就不避孤平,也不可能到半数。是的,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对那句都适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5 1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