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3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与竹结缘
古代诗人多爱竹,如苏轼,如郑板桥。老郑有诗曰:“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所以在老郑的联作中亦有不俗的写竹佳作。
题扬州小玲珑山馆
咬定几句有用书,不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此联写出了新意和生活情趣,上联并非一味的书呆子,而是活读活学,用咬定二字可见其潜在教育家的特质。下联写出爱竹人的风度,把新生的竹子,比作自己的儿孙,一定是爱竹到了极致的境界。试问世间,有谁能比得过老郑的这一片赤子情怀?整联可见郑板桥的雅痴。同时上联也说明了郑板桥很是注重养身之道,才得以长寿。另题北京白云观华室联:“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此联或是前联的改写版本,但不失为一幅好的作品,从联中可得一片清竹之气,很好的读书住所环境。这是一竿新竹。
自题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是流传甚广的一幅格言作品,此联抓住了物性的特点,从而延伸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上联一如老郑自己,虽然是著名大画家,并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心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但仍不失谦虚。下联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低调处世,不流俗合污。整联用作者自己的一联更好解读:“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这是一竿青竹。
自题
贫不卖书留自读;
老犹栽竹与人看。
此联可见郑板桥晚年的生活心态,郑板桥晚年厌恶官场的黑暗,罢官回乡隐逸生活。上联虽为爱书,其实可隐约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所以才有其“当官不为民作主,情愿回家卖红薯”的流传故事。下联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老郑自己,表明心迹绝不向世俗低头。这是一竿老竹。
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而郑板桥正是这一高意的贯彻者,在郑板桥的联作中,题竹之作或和竹子有关的句子作品总共十五幅,占了其总联集的近六分之一。如“种竹似培佳子弟”,如“其人如碧梧翠竹”,如“扫来竹叶烹茶叶”,如“竹疏烟补密”,如“连家新竹圃,何须多构湖山”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