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9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版
简析随风飘飘《塞北之春》
随风飘飘:
塞北之春(一)
春风春雨隔天涯,残雪荒原噪老鸦。
三月轻裘略嫌薄,寒山独看夕阳斜。
塞北之春(二)
不问东风何日花,待看万木发新芽。
夜闻归雁过河汉,穿破云途可到家?
塞北之春(三)
山野皴青间杏花,几畦新韭隔篱笆。
老牛犁瘦天边月,终听机鸣耕落霞。
从众多诗作中,我选取了随风飘飘的三首绝句《塞北之春》作为本次作业评析的对象。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对塞北一词的敏感所致。
说到塞北,我还算是有不少体验,也有不尽的体会和无穷的慨叹。我曾经在边塞干过十多年,那段宝贵的青春时光就是在塞北耗费的。在我的印象中塞北几乎是没有春天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众所周知,西域是李白的故乡,出生在中亚的李白,其性格、诗风,跟西域的粗犷豪放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他一声长啸:“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可以把边塞视为仙乡。“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首塞下曲便是边塞的真实写照。
我在塞北的日子里也常常盼着春天,可是春天在哪儿呢?“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天山以南看不到青翠,在天山以北只有荒漠戈壁,甚至在某一年的6月24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还下了一场大雪,大家都是穿着夏装在雪堆里照相留影,五角星帽徽在雪地里也映得格外鲜红和明亮,这倒也是颇有几分情趣的一件事情。在塞北,往往是春天还没到,时序就已经是夏季或者秋季了。现在人们要去新疆旅行也得选在八、九月份才最为适宜。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现在来看看随风飘飘的几个绝句。
第一首是说春的气息(风、雨)很难接近塞北,有一种远隔天涯的感觉,惟有荒原残雪和鼓噪的老鸦(这里用到老鸦莫不是想借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来表现其凄凉么?),惟有人们蜷缩着躯体直感觉身上的轻裘太薄,静看夕阳西下的感觉。
塞北春天的景象在诗中运用较多,稍觉有罗列之感。可见作者对塞北的春天并不陌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但个人感觉到这一首有些生涩和不协调。一般来说会写咏物诗的诗人都是咏什么便应不着什么字,而这一首中用了两个春字,当然用用也无碍。
第二首用归雁来感叹塞北的春迟,东风吹过了没有呢?怎么看不到春花呢?不知道,只好静静地等待树木花草发新芽吧。在夜的睡梦中似乎听到塞雁回归的声音,可是到底过河汉没有呢?迁徙的大雁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塞北呢?这一声声叹息一句句问号莫不是盼望塞北春来的芳信。可是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呢?给了人们一种想象的空间。如果说第一首是实写的话,那么这一首应该算是虚写,可以让人们自己去想像塞北的春天,让读者发掘想像潜力——到底春天是什么样的,写得很有诗意,可称为佳作。
第三首写的是春来景象,杏花、新韭、牛耕、机鸣等等物象的描写都与春事有关,虽然春天并没有来到塞北,但春耕之事是不能耽搁的。诗人没有感叹,只有听着机鸣看落霞,伴着耕牛看弯月。我读到这第三首时,自然就想到了江南之春。江南三月,细柳摇曳,红杏枝头,桃花满园,到处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春意。这些景象在初春的塞北是看不到的,但因季节不等人,春耕之事是要按时令做的。当然,虽然江南塞北都在忙春耕,但所表现的境况境遇是不一样的。江南已是鸟语花香,塞北只能是皴青瘦月。从这一点看,诗人已经比较好的抓住了塞北的景象,描写得比较到位。
从总体看,三个绝句从作法上看应该是可取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合得还不错,诗句流畅自然,笔法灵动,情笔从容。三首从三个侧面来描写了塞北之春,迟暮、感慨和春事分别从三个诗章中体现出来,做到了情景交融、简洁清新、动静结合。个人感觉不足之处是写景象罗列的嫌多写情投入的嫌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