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真真成熟的诗人他所表达是意,不在乎平仄何字的重复。如毛泽东的诗长征,再如唐诗中存在一些不合平仄的作品,以下是
五言律绝方面:在《唐诗三百首》所选的五律和五绝中,出律和破格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存在失粘的问题;其《杂诗》“君自故乡来” 押仄韵,通篇失粘。孟浩然的 “春眠不觉晓” 也是如此,其《终南望余雪》中 “积雪浮云端” 是三平调。杜甫的 “江流石不转” 是三仄尾。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珠” 应仄而用平;“床前明月光”,粘连与平仄都不规范。刘长卿 “静听松风寒” 是三平。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是三平。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中二句失粘。王建的 “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平仄失调。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不计平仄。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连续五仄。
七言律诗方面:杜甫的《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用俗语入诗,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有一种劲健的气骨。还有杜甫的《愁》,是一首经典的拗体七律,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和独特风格,全诗皆用拗体写成,看似不合规矩,实则匠心独运。
总体而言,诗的 “出律” 和 “出格” 在唐诗中较为常见,有时诗人是为了创意和真情表达而突破格律,这种手法也历来被肯定。同时,唐人用律也遵循一定规律,有所依律,也有所出格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