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静心听风

分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6113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发表:

钓月耕云,雨笠烟蓑归去也(愚木)

爬山涉水,竹筐木担返回哉(振清)


出句:斑马不知斑马线;(古风今韵)

出句:橡皮焉是橡皮泥?(振波浪清)


种树类培佳子弟;(清 赵藩出)

修德壁悟大人生。(今 振清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初级知识】何为诗法?可以理解为写诗作词的方法吧。诗词作为一种文体,有着和其它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基于这样的要求,一定就会产生其原理和法则,我们欣赏《诗经》作品,知道了“赋比兴”,这就是一种诗法,常说的“起承转合”也是一种诗法,遵循这些规则,就能使诗词达到“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圆美流转如弹丸”的效果。诚然,对于诗词这样一种高难度讲求创意的语言表达方式,诗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承认诗法的客观存在,认真揣摩每一首诗词每一位诗人作品的声韵、对仗、炼句、布局方面的成功法则,才能感悟出诗词的优美与超凡。在这里,只就诗法之大端与朋友们交流,一是立意 这是写诗的首要步骤,即创造诗的意境,主观之笔状客观之景,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有王人间三种境界可参照;二是谋篇。格律诗的创作中,除了遵守“韵、声、粘、对”等基本要素外,还需要注重章法,做到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协律优美;三是修辞。通过适当的采取修辞,达到语句响亮、圆润,意蕴透彻。避免直意、俗鄙、浅脉、露味等,音韵要避免散缓或迫促‌等。在诗词创作中,任何一首传古佳作都是孤品,因此,诗法谓有法实则亦无法,这真的要求我们一生泛游诗海,才能感悟其魅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振波浪清 发表于 2024-12-29 15:17
集中发表:

钓月耕云,雨笠烟蓑归去也(愚木)

欣赏郝老师佳对连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振波浪清 发表于 2024-12-29 15:08
钓月耕云,雨笠烟蓑归去也(愚木)
爬山涉水,竹筐木担返回哉(振清)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振波浪清 发表于 2024-12-29 14:40
种树类培佳子弟;(清 赵藩出)
修德壁悟大人生。(今 振清对)

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振波浪清 发表于 2024-12-29 15:00
好对之妙。

冬天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初级知识】何为偷春格?何为蜂腰格?一看名字,就感觉挺有意思吧,偷春,把春天偷来,蜂腰,十分纤细。我们来看看,先说偷春格,我们知道,通常,律诗的对仗都是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其余随便。偷春格却是首联(即第一联)和颈联(即第三联)对仗,而颔联(即第二联)不用对仗。这就好比首联把春天从颔联提前偷来,“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沈括《梦溪笔谈》)举个例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看,是不是首联和颈联对仗。再举一个例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也是一三联对仗。偷春格在五律常见,七律不多见。再说说蜂腰格,在一首律诗里面,只有,注意只有,只有颈联对仗,成为蜂腰格,两头粗,中间细,很形象是吧?举个例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闻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四联中仅颈联对仗,其意所叙事同,此处如同被“掐”。再举一例:“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张九龄《折杨柳》),结合上下,颈联也是像段而复续,相当于顿了一下。古人玩对仗其目的不是绝不是为了显摆玩花花,但其作用也无非是服务律诗,在艺术表达方面,增强的美感和创意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总评:出句是哲理句,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宽广,大到江山社稷,小到个人恩怨。当然这个几多限定了一个数值,是在说多少,而不是全部。用疑问的语气来肯定事情的必然。这里的成败皆因酒是重点,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杯酒释兵权,成功稳固了一个政权。一个是鸿门宴,失败的结局是丢了未来和性命。这就是最有名的两个和酒有关的成败故事。既然是哲理句,是在说理,成败皆因酒这样的话题可大可小,并没有刻意去引导什么,有种水到渠成的理性思辨,固然几多似有疑问的成分在,但后面的因果关系明确。那么对句首先在话题上也应该和出句一样,思路清晰,毫无破绽。对句:无数兴衰尽在人。与出句的思路完全吻合。几多与无数,都不是肯定式,而是感叹式。兴衰尽在人,这个因果关系既是对历史发展的定性,也是对事情概括性总结所给出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出句的成败皆因酒是宽泛的,是没有落实到具体事情上。而对句的兴衰尽在人,把一种现象定性在一个逻辑的范畴之内,是在指出事情发展的一个本质问题,不仅是具体的也是严谨的。与出句形成一虚一实,相互映照,把同一种思辨,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去作对比和评判——成败和兴衰。最终给出一个大家可以形成共识的理论和现象。可谓妙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南浦古韵、成联首席版主兼趣园、太阳诗词学院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30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古诗词品读鉴赏2024.12.27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唐代〕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同:犹“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àn)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5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