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王昌龄“境思”说的诗学地位

[复制链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放情”意味着由“象”思维向“境”性思维转换,意味着对一切功利的超脱,犹如无缰之野骑,任其天马行空。“放情”既要“超以象外”,又要“得其环中”。既要有屈原那种“乡国之情”的炽烈,又要有庄子那种“逍遥”之魂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感自由,是“情”之所以能“纵横”的前提,情感的“纵横”,是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不仅强调“象”和“意象”,而且阐述了它与“物”、“景”和“形”的本质区别。同时,他把“象”与“境”结合起来,提出“境象”概念,即所谓“了解境象,故得形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所说的“景”、“物”不再是普通的“有形”,而是“象”和“境象”,是抽象的视觉审美客体,是以“意象”为核心所展开的超时空的立体境域,也是超出惯性的理性物质审美范畴,是由情感的波动与冲击并产生灵感所撞击出来的,是蕴涵着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具有幻化特征的审美想象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对于“意象”理论,并不是停留于继承,而是主张以“意象”为原点,展开“意思纵横”、“任意纵横”、“纵横变转”,寻求广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纵横”思维,以“一物”、“一象”为起点,展开“放射”状的多维联想和想象,构筑一个由“物”和“象”在时空中铺展而成的多维立体的、广阔无限的审美空间,即他所说的“物境”或者“境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至清晓,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兴便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物”作为“形”,须具有时间感和空间感,人能够活动于其中,情可纵横于其间。这是“取景”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春夏秋冬气色”,以“形似”而“随时生意”,且必须安神、睹物、入心,达到“心通其物”,这是“取意”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4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839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思”源于主体,是发挥主体思维智慧的主动性,通过“精思”实现“心与境照”;“感思”取法于历史,是对前人的审美经验进行“寻味”,以获得启发与悟性;“取思”感悟于对象,是从审美对象中“搜求”心与境、神与物的交合点,唤起心灵的自主,获得主体灵感。通过“三思”,实现了“心”与“境”合、“神”与“物”游,人在“境”中,而“境”在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5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