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构成 赋原是《诗经》的一种铺陈叙事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赋作为一种文体,是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具诗歌和散文体裁特点的作品。 古人之所以把赋与《诗》,《骚》分开,因为诗很纯正,骚有诡异谲怪,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说赋的特点是铺陈事物,典型的作品有描写京都苑囿的盛壮的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铺陈细腻,夸张有致,描写上林苑的山、水,花、木,虫、鱼,宫、殿,珠、玉,田猎、宴乐。 从形式上看,诗、骚、赋都是押韵的,这是共同点。但诗以四言为主,骚是六,(加兮字)七言。赋则字数不拘,多以四六为主,夹杂散文句式。赋在诗骚之间,诗骚偏重内在联系,一般没有散句,极少用连接的词语。赋则抒情的成分减少了,咏物、叙事、说理的成分多了,散文的成分也增多了,诗的成分减少了。而且多用连接的词语“故”、“是故”,“然而”、“然则”、若夫、至若、乃有、且夫、盖将、虽、遂、况、复、于是、等。这就是诗、骚(词)、赋、的区别。 汉代常把词和赋并称为辞赋,把屈原的作品称为屈赋。汉初的赋继承《楚辞》之余绪,与楚辞几无区别,一般称为骚体赋。发展到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大赋,与词就分流别派,另立门户了。 赋的沿革 明代徐师曾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文体明辨》)。基本概括了赋的沿革过程。 汉代的赋一般称为古赋,亦叫辞赋。辞赋盛行于两汉,汉赋有大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苑囿之盛,炫耀帝王穷奢极欲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末尾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劝百讽一”装黄门面。往往规模宏大,构思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的巨制:往往篇幅较长,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相夹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喜用僻字以显高傲典雅。如杨雄的《解嘲》由主客问答组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用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成。两篇首尾都是不押韵的散文。汉赋藻饰美丽的词句,铺陈夸张的描写,“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对后世极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