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劲赏古月老师的佳作精华!我每当看到好作品,我的内心是很触动的!就想认真回帖赏析而用心学习!老师的作品体现语言扎实的功力,语言在用字用词方面十分考究凝练,意象丰满,意境和谐!诗风典雅,吉祥如意!叙事十分生动传神。对仗推进句,描摹细腻,动词用的十分精彩到位,有力度!视觉独特,写出一种怀古的特殊的悲情!特别欣赏这两句话“宋玉为何痴绝赋,屈原执着谏章辞。”宋玉何许人也,那是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响当当的人物!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国诗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 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 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是为战国时期宋国公子,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今存有宋玉城遗址,相传宋玉在临澧生活47年,留下了大量辞赋作品以及传说故事,当地有宋玉墓、九辩书院,还有不少与宋玉有关的地名传说等故事。
关于宋玉师承,普遍认为他师承屈原。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逸晚于屈原200年后才说宋玉是屈原弟子是没有依据的,是其把"祖(承袭、效法)屈原"理解为"师从屈原"了。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老先生说“宋玉为何痴绝赋,屈原执着谏章辞。”这个点评和评价十分中肯。点评了宋玉在文学作品中对怀念屈原的深厚情感以及师承关系均在宋玉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精,以及屈原一生与奸佞的小人作斗争而勇敢面对楚怀王而进谏,提出屈原自己对治国的很多良策与主张,却屡遭昏君和奸佞小人的排挤与打压,对于一个始终一辈子把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与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人来说是不幸的打击,宁可站着死、不愿屈中生。对于屈原的投江誓死而归也要在思想与心灵方面唤醒人民的爱国精神而在所不惜自己生命的伟大壮举深深感动了宋玉,使得宋玉在怀念这样一位先哲导师而心灵悲痛,才有宋玉辛苦创作的《九辩》、《招魂》等等作品相机传世。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鉴定宋玉与宋玉的作品与屈原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认真拜读宋玉的作品就能感受到宋玉对屈原怀有十分深厚的师生情感,也能感受到宋玉对屈原投江而死的事件深表悲痛万分。
了解这些历史史料和文学作品的情况,再回头欣赏老先生的诗句,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妙诗语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老先生所云“怀沙大义忠魂献,惜往抽思橘颂宜。”老先生又何尝不是惜才而心怀善意怀念这二位贤能,特别是怀念屈原呢?
《怀沙》本是屈原的作品。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汨罗江边,有一个干瘦的男子正在徘徊。他披散着长长的头发,面容忧郁憔悴,一边走一边长吁短叹。这男子引起了江上一个渔夫的注意。渔夫用双手放在嘴边,围成个喇叭,喊道:“喂!您不就是三闾(l ǘ)大夫屈原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原来那男子是楚国的爱国志士屈原。“唉,你看看,社会多么混浊,我要保持清白;多少人醉生梦死,我要保持清醒 。所以这些人排挤我,将我流放到此。如今强敌在外,朝廷腐败,楚国的出路在哪里呀?”屈原悲痛地说。 渔夫劝慰他说 :“聪明人应该胸襟开阔,不要想不通,世界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人家都醉醺醺的,您为什么不也喝个痛快呢?”屈原立即看着渔夫,大声说 :“那怎么行?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上的尘土。高尚的人,怎能让自己美玉一般洁白无瑕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入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之中,也绝不让世间的污秽来玷辱我纯洁的品德!”听了屈原这番大义凛然的自白 ,渔夫摇摇头,划起船桨,悄然离去 。屈原伫立江畔,仰天吟道 :“滔滔(即“陶陶”,形容气候和暖)孟夏(初夏)兮,草木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伤怀永哀兮,汩(疾行。)徂(往,到。)南土(楚国的土地。楚国在南方 ,所以称南土……”这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篇《怀沙》绝唱后,就抱起一块石头,跳进了奔流的江中。
所以老先生的这句诗语“怀沙大义忠魂献”是老先生对屈原最真诚、最贴切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评价,而在老先生的结句“惜往抽思橘颂宜”提到 了屈原的一首诗即《橘颂》作品,该作品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鄂教版语文八上写的是"类可任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所以老先生追忆屈原的作品和屈原在作品中记叙屈原经历的往事而从屈原的作品《抽思》、《橘颂》中领悟屈原在自己作品中是如何抒发情思,又是如何站在屈原的角度理解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来象征屈原自己的,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以橘树的形象象征屈原自己,是屈原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而被屈原视作社会的榜样,也是屈原的忧国忧民的人生理想。所以老先生认为屈原的这两首作品恰恰体现了屈原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得到颂扬是适宜而中肯恰当的,表明了老先生对屈原的中肯评价,以示怀念屈原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