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2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城楼看山 于 2015-3-20 22:41 编辑
没啥不同的。
仅以三字句为例。【南吕•四块玉】末句正格定为“×仄平”;
如马致远小令: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而曾瑞同牌小令:
“雪满簪,霜垂颔,老拙随缘苦无贪。狂图多被风波淹。享大财,得重衔,休笑俺。”
又如张可久同牌小令:
“落帽风,登高酒。人远天涯碧云秋,雨荒篱下黄花瘦。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
曾瑞将末句声改为“平去上”,张可久都将末句声改为“上去上”,且都在韵脚上。因此,韵脚可“以上代平”(其实,非但是韵脚如此,句中、句首亦多如是)。只是从格律上而言,使用“代”法的不宜为正格,而为“变格”,或称“另格”。
其他曲牌三字句出现这类情况的也并不少见,如【喜迁莺】、【愿成双】、【红纳袄】、【滚绣球】、【汉东山】、【骂玉郎】、【红芍药】、【黄钟尾】、【迎仙客】、【上小楼】、【应天长】、【初生月儿】、【秋江送】、【落梅风】、【庆东原】、【碧玉箫】等等,不一而足。从两字句到七字句都有这类情形出现。这几乎成为元北曲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因如此,有人称其为规律。
至于为何元北曲可以上代平,或称“平上互代”这个问题,王力的论述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多说。
我也就是说说罢,首版不必介意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