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4-23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21-4-23 03:39 编辑
~~~~~~~~~~~~~~~~~~~~~~~~~~~~~
问好首版。
格律是近体诗的标志之一。
无论是古风,还是近体诗都不能不讲创作手法。
如果单纯从格律平仄,词性对仗,押韵等方面赏析古风或者近体诗
很容易走进歧途。
若用格律平仄校对:
《黄鹤楼》: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仄平仄平平仄仄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
平仄仄仄仄仄仄
句中格律怎样诠释?
若用对仗来辨析: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上下比:
鹦鹉洲(地名)=?=汉阳树?
不对仗
但是
为什么
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为什么
李白登黄鹤楼大为惊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所以说,现代人往往只是片面地看问题。
窃思:
无论是李白,杜甫,王维还是其他一些诗人,都不会犯格律平仄方面的错误。
而是我们赏析古诗词的切入点出现了错误。
这样例子的诗词不但在古代俯拾即是: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明.魏允贞在诗中三次用“天下”,两次用“楼”字。
为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现在是悬挂世人皆知的岳阳楼正门前的一副对联。
在现代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坐地日行八万里,
仄仄仄平仄仄仄
巡天遥看一千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针对如上,
我们是不是得问自己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