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豫章台(涂键) 于 2015-3-4 21:05 编辑
词与曲
答滢滢老师:
在元代根本就没有“曲”的这个概念,那么元代人称“曲”是什么呢?就是“词”。后人为了与宋代的“词”相区别,才取了一个名——曲。那就涉及到“曲”的创造性。
首先我想谈一谈“元蒙”民族。他有什么特点呢?八个字归纳“上马弓刀,下马歌舞”。“上马弓刀”使得它的疆土不断扩大,“下马歌舞”使得元蒙民族人人能歌善舞。随着“元蒙”政权不断的南移,他们爱上了金词、宋词并创作了自己的词谱。而元北曲尽管只有三百多个曲牌,但具有同宫调、跨宫调的组合和叠加功能,衍射出小令、带过曲、套曲形式,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元散曲的表现力和表现容量。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之所以三足鼎立,和它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
它的创造性,主要在其一体例特色:唐诗比较简单,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宋词据《钦定词谱》本体约八百,但无体例叠加功能。而曲有衬字,增字,增词,增词组,增句,增令等;它据有人统计,虽只有三百多个曲牌,但具有同宫调、跨宫调的组合和叠加功能,衍射出小令、带过曲、套曲形式,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元散曲的表现力和表现容量。这是诗体表现量的进步和合乎诗体自身逻辑的发展。
其二、它的语言特色。唐诗的语言是以含蓄、清雅、为主;宋词语言是以清丽(婉约词)、豪直(豪放词)为主。而元散曲的语言囊括了唐诗、宋词语言的全部精华,大量的北方通俗的语言入词,特别是受戏曲、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上元蒙民族泼辣、直率、大胆的性格,“曲”开拓了自身语言的更为宽阔的表现力。
其三、它的音韵特色。唐诗是依唐韵,宋词是依宋韵,元曲是依元韵,元韵是中华音韵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中原音韵》直接开《中华新韵》的先河,它的特点是“平分两韵,入派三声”。它的产生,推广之迅速,普及之广泛令人吃惊。唐诗韵——《诗韵全璧》,宋词韵——《词林正韵》都是后人归纳的,而曲韵——《中原音韵》却是元代当时的产物。
其四、它的音律特色。唐诗是可以“唱”的,一般说来唐诗的格律诗只能押平韵,仄声只是诗句里调解平仄的功能。宋词则有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错韵格,仄声已上升到韵脚的高度,拓宽了仄声的功能,它也有通押格,但很少。唯有散曲表现着自己强烈的音乐属性,凡散曲出现,都要标明宫调与曲牌双音素,它平仄通押,重要的去声字特别标明,不能够用上替代;而上往往可以用平。每一首散曲都具有可唱性和可读性的双重特性。散曲这种特性是缘于其与戏曲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缔成的。正是这种被人称之为“俗”的曲的创造性,给了它新的活力,所以,后人才称之为“曲”。从而与“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三足而鼎立。为中华的三颗异常绚丽的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