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6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诗词创作基本是个人行为,主要面向自己;对联创作虽然也是个人行为,却主要是面向社会。
传统诗歌,除了应制诗和科举诗,是不必“遵命”写作的。
从诗题材看,多是与人的活动有关,互访、送别、宴饮、郊游、致远、怀人、哀悼、贺喜、酬答、有感、故事等等,看似个人琐事,却都是人性表达所必须,许多名篇也都不是什么“重大题材”;然而,一滴水也能映射太阳的光芒,伟大诗人们之所以伟大,是他们能从个人的视角上,反映一个伟大的时代、多彩的社会,这就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从诗传播看,诗的最初的传播,只是写给自己、写给对方、写给相关人的,因为印刷术的发展,才使得诗的印刷成为公共阅读的渠道。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作品,一生秘不示人,使得可能是很优秀的作品,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
对联恰恰相反。从来没听说过某人写了一本对联,只是写给自己、不准别人看的,并且一辈子也不想发表、不愿被书写和悬挂。对联的实用性功能,决定了对联从整体上来说,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除了酬赠类对联与诗的功能相近,建筑物内外的楹联,红白喜事的对联,毫无例外,都要经受时间和受众的检验。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对联创作,很容易收敛个人的情绪,忽视个体的感受,而增加从众的思维,吸收时尚的语言。说得更明确一些,公共场合的对联创作,要考虑贴出去、挂出去、发表出去“合适不合适”;而合适的标准,往往不是作者自己的感觉,而是群众的理解程度、认可程度,一般还进行审查,看是不是符合“当前形势”和“宣传口径”。这是参加征联活动必须考虑到的。
现在,有些联家像诗人那样,评论古人,缅怀往事,作同题对联,常常有别样情怀、绝妙词语,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性。这也是网络传播语境下的新成果,值得重视。
从题材和传播来看,诗词和对联都处于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重要地位,这样,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梳理这一复杂的文学现象——
认识诗词、对联直接面向社会的功能,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追求进步,是呼唤未来;这种责任,是歌颂美善,是弘扬正气。
认识诗词、对联直接面向社会的功能,又要提醒诗词楹联创作不要简单化,标语口号、人云亦云,都不是群众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运用生动的语汇,创造新鲜的形象,与现实生活呼吸相通,血脉相通,才是有出息的诗词、楹联作者的胸怀。
诗词与对联的差异,是文体的差异,没有高下之分。事实上,在当代的文坛,诗家与联家已经产生了分野:诗家不会作联的,联家不会作诗的,不在少数;诗联两通的,则凤毛麟角。我无法判断,这一与明清和民国时期很不相同的文学现象,是喜是悲,但有一点让人欣慰的是,无论诗界还是联界,都有一批年轻人,各自认真地作自己的学问。
我们这个民族,是吟着诗词、看着对联、踏着辞赋的节拍成长起来的。站在黄鹤楼上,看大江滚滚西来,又滚滚东去,仿佛感到中国传统诗词也处于这样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节点上,正是:
孔孟李杜苏辛,大江西望
诗词曲联辞赋,紫气东来
2020年11月1日于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