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浦铣首创“赋话”之书及乾嘉以来赋话的兴盛
进入清代以后,虽然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赋为古诗之流”、“赋自诗出”、“赋为诗余”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诗话中话赋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是要区别赋与诗的意识也逐渐浓厚起来。康熙朝组织编纂大型诗歌总集《全唐诗》,同时也编纂了第一部大型赋总集《历代赋汇》。在《御制历代赋汇序》中,既略叙了楚汉至宋元以来赋的源流变化,也强调了“赋遂继诗之后,卓然自见于世”,赋“与诗并行”。康、乾时程廷祚的《骚赋论》,还对班固“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提出疑问并极言诗、骚、赋之别。不少清代学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古有诗话、词话、四六话而无赋话的缺憾,增添了编写赋话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因而在撰写诗话之时又别著赋话之书,有意要让赋话从诗话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与诗话并行的地位。
首先是清初的重要诗话、文话著述,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比重和别立专卷的方式集中话赋。例如,吴景旭《历代诗话》全书十集,就有丙集的九卷是《赋话》,其篇幅之多、内容之富已俨然有如一部赋话著作;孙梅《四六丛话》,其中有三卷是《赋话》,以“叙赋”、赋史资料、赋家小传三者结合的体例,集中汇辑赋话内容;彭元瑞《宋四六话》,以一卷的篇幅辑录了宋人作赋史料四十余则。这三家诗话和四六话的作者,以分卷集中的形式述赋,显示了既将赋话包括在诗话、四六话之内又欲相对独立开来的新赋话意识。
接下来便是乾、嘉以后大量独立的赋话专书的相继问世。
“据现知史料,浦铣是清代第一个以‘赋话’名书的人”[3]131。浦铣生活于乾、嘉时期,因见历代诗话之作甚众而赋话未有集其成者,于是“积数十寒暑”而著有《历代赋话》和《复小斋赋话》两种赋话专书。据《历代赋话》“自序”及“凡例”,可知“此书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写完初稿,后来几易其稿,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部完成,比李调元写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赋话》要早”[2]。《复小斋赋话》的写作,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作者为天子省耕献赋之后开始的,但至乾隆四十一年也已完成。浦铣这两种《赋话》的编撰,都早于李调元的《赋话》,所以袁枚《历代赋话序》也说浦铣“创赋话一书”。
《历代赋话》分正、续两集。《正集》十四卷,辑录正史所载历代辞赋作者本传中有关史料,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断代分卷,可以说是历代赋家生平史料的汇集;《续集》也是十四卷,主要辑录各类书籍所载赋论资料;浦氏还于书末专设“诸家绪论”两卷,除录入左思《三都赋序》、陆机《遂志赋序》、刘勰《诠赋》、王铚《四六话序》、祝尧《古赋辨体》、陈山毓《赋略序》诸序论外,还将《文心雕龙》一书中散见于《诠赋》之外其他各篇中的论赋文字分条录入。全书资料丰富,编排系统,又“述而兼作”,有所考订论析,在当时已得到袁枚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对于今天赋史、赋论的整理与研究也极有价值。
与《历代赋话》不同,《复小斋赋话》二卷是浦铣的赋论专著。作者以笔记语录的形式,或品评赋家风格成就、赏析律赋名篇佳句,或论述体制作法、略载逸事传闻,还提出了诸如作赋“须自占地步”、“要脱应酬气”、“学古”而不“泥古”等许多有意义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赋论思想和批评见解。《复小斋赋话》“博综诸体而归于论律”,所论范围较广而又突出重点,内容以品评论说为主,理论性和批评色彩较强。
浦铣既是第一个编撰“赋话”专书的人,又以一人而有两种《赋话》传世,这在古代赋学史上是少见的,且就其《赋话》的文献、学术价值而言,也应在李调元《赋话》之上。
李调元《赋话》,写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全书分为《新话》和《旧话》两部分:《新话》六卷,主要内容是采撷历代赋中“佳语”以品评赋的体制、技巧;《旧话》四卷,大抵是辑录古人作赋故事和赋家生平史料。这不是一部系统的赋论著作,而且还较多地吸取了他人如汤稼堂(汤聘号稼堂)《律赋衡裁》的成果,但该书本为指导诸生作赋而写,对于研治古代赋学、赋史者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