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一缕阳光

论赋话的渊源及其演变

[复制链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明两代,除有《古赋辨体》、《文章辨体》、《文体明辨》等一些以“辨体”名目的文章总集在所撰“序论”中论辨赋的体制源流外,大量的“赋话”仍然包容在诗话著作之中。如杨慎、谢榛、王世贞、胡应麟等诸家诗话,对于骚与赋的区别、楚汉以至元明赋家的风格特点,以及汉代赋篇的存佚真伪等都有所论述或考证,在内容上已较偏重于评析和具有理论色彩,在形式上已注意将文字相对集中(如《艺苑卮言》、《诗薮》),这相对于此前那种偏于记事而又零星片断的话赋文字,显然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
经过长期缓慢的演进和发展,至明末、清初之时,实际上已经预示在王铚所谓“赋话别见”之后一个赋话独立、兴盛时代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浦铣首创“赋话”之书及乾嘉以来赋话的兴盛
进入清代以后,虽然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赋为古诗之流”、“赋自诗出”、“赋为诗余”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诗话中话赋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是要区别赋与诗的意识也逐渐浓厚起来。康熙朝组织编纂大型诗歌总集《全唐诗》,同时也编纂了第一部大型赋总集《历代赋汇》。在《御制历代赋汇序》中,既略叙了楚汉至宋元以来赋的源流变化,也强调了“赋遂继诗之后,卓然自见于世”,赋“与诗并行”。康、乾时程廷祚的《骚赋论》,还对班固“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提出疑问并极言诗、骚、赋之别。不少清代学人,都充分认识到自古有诗话、词话、四六话而无赋话的缺憾,增添了编写赋话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因而在撰写诗话之时又别著赋话之书,有意要让赋话从诗话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与诗话并行的地位。
首先是清初的重要诗话、文话著述,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比重和别立专卷的方式集中话赋。例如,吴景旭《历代诗话》全书十集,就有丙集的九卷是《赋话》,其篇幅之多、内容之富已俨然有如一部赋话著作;孙梅《四六丛话》,其中有三卷是《赋话》,以“叙赋”、赋史资料、赋家小传三者结合的体例,集中汇辑赋话内容;彭元瑞《宋四六话》,以一卷的篇幅辑录了宋人作赋史料四十余则。这三家诗话和四六话的作者,以分卷集中的形式述赋,显示了既将赋话包括在诗话、四六话之内又欲相对独立开来的新赋话意识。
接下来便是乾、嘉以后大量独立的赋话专书的相继问世。
“据现知史料,浦铣是清代第一个以‘赋话’名书的人”[3]131。浦铣生活于乾、嘉时期,因见历代诗话之作甚众而赋话未有集其成者,于是“积数十寒暑”而著有《历代赋话》和《复小斋赋话》两种赋话专书。据《历代赋话》“自序”及“凡例”,可知“此书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写完初稿,后来几易其稿,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部完成,比李调元写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赋话》要早”[2]。《复小斋赋话》的写作,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作者为天子省耕献赋之后开始的,但至乾隆四十一年也已完成。浦铣这两种《赋话》的编撰,都早于李调元的《赋话》,所以袁枚《历代赋话序》也说浦铣“创赋话一书”。
《历代赋话》分正、续两集。《正集》十四卷,辑录正史所载历代辞赋作者本传中有关史料,按时代先后顺序编排、断代分卷,可以说是历代赋家生平史料的汇集;《续集》也是十四卷,主要辑录各类书籍所载赋论资料;浦氏还于书末专设“诸家绪论”两卷,除录入左思《三都赋序》、陆机《遂志赋序》、刘勰《诠赋》、王铚《四六话序》、祝尧《古赋辨体》、陈山毓《赋略序》诸序论外,还将《文心雕龙》一书中散见于《诠赋》之外其他各篇中的论赋文字分条录入。全书资料丰富,编排系统,又“述而兼作”,有所考订论析,在当时已得到袁枚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对于今天赋史、赋论的整理与研究也极有价值。
与《历代赋话》不同,《复小斋赋话》二卷是浦铣的赋论专著。作者以笔记语录的形式,或品评赋家风格成就、赏析律赋名篇佳句,或论述体制作法、略载逸事传闻,还提出了诸如作赋“须自占地步”、“要脱应酬气”、“学古”而不“泥古”等许多有意义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赋论思想和批评见解。《复小斋赋话》“博综诸体而归于论律”,所论范围较广而又突出重点,内容以品评论说为主,理论性和批评色彩较强。
浦铣既是第一个编撰“赋话”专书的人,又以一人而有两种《赋话》传世,这在古代赋学史上是少见的,且就其《赋话》的文献、学术价值而言,也应在李调元《赋话》之上。
李调元《赋话》,写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全书分为《新话》和《旧话》两部分:《新话》六卷,主要内容是采撷历代赋中“佳语”以品评赋的体制、技巧;《旧话》四卷,大抵是辑录古人作赋故事和赋家生平史料。这不是一部系统的赋论著作,而且还较多地吸取了他人如汤稼堂(汤聘号稼堂)《律赋衡裁》的成果,但该书本为指导诸生作赋而写,对于研治古代赋学、赋史者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浦、李以后,王芑孙《读赋卮言》、孙奎《春晖园赋苑卮言》、朱一飞《赋谱》、汪廷珍《作赋例言》、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余丙照《赋学指南》、魏谦升《赋品》、江含春《楞园赋说》、潘遵祁《论赋集钞》、刘熙载《赋概》以及沈祖荣《赋考》等,相继出现,一时兴盛,成为当时文学批评理论园地的一道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括清人赋话的内容,既有作赋史料、文坛趣闻和赋作者生平事迹的载录,又有真伪疑误的考辨或源流探索,还有赋话作者的论析品评。简而言之,则主要是记事、考辨、评论三项。但在每一部具体的赋话中或兼而有之,或有所侧重,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赋话的记事与辑录史料。有关于前代赋家生平和作赋事迹的,有关于献赋、考赋的,有话赋谈赋的只言片语,也有较为完整的序跋赋论。赋话作者将这些分散、零碎的史料集中汇集,按时代顺序或分类编排,如《历代赋话》、《赋话·旧话》、《春晖园赋苑卮言》(上卷),还有沈祖燕等所辑《赋学》等,均颇具资料价值;有的则直接记录了赋话作者及当时赋家的行事,如《见星庐赋话》卷八载道光二年林联桂游齐鲁时写赋、读赋的情景,卷九记嘉庆间林联桂在京邸与诸文士结诗社、作《黄金台赋》的情形,为读者了解清人作赋情状、赋篇面貌以及赋话作者生平行事提供了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事类赋话中还有一些关于赋坛轶事、异闻、掌故的记载,如《历代赋话》续集所载滕达道之赋《盗犬》、庐州士子之作赋嘲吴教授、苏东坡在雪堂读《阿房宫赋》而有二老兵私下参与议论,《春晖园赋苑卮言》载蜀中试赋“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暗号”之类,不仅为赋话增添了一层轻松幽默的意味,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作赋的社会背景、科场试赋的情形,以及对赋家生活、性格、思想情趣的探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赋话的考证与辨析。清以前的话赋著述,已有不少考辨的内容,如明胡应麟的《诗薮》,就对宋玉、唐勒、景差及两汉赋家作品篇目的存佚真伪进行了较为详密的考证辨析。清代赋话中,最有考辨特色的当数清初吴景旭《历代诗话》中的“赋话”九卷,150余条文字,主要是对楚汉至明历代赋家作品中某些名物、典故、词语、难字进行考订、辨析和诠释,作者既广征博引,又善于分析比较、融会贯通,解难释疑时有独到之处。故此书学术价值较高,对阅读和选注古代赋篇者尤其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赋话,如《历代赋话》常在所录史料之后加以“铣按”之语,或考释疑误,或补充材料,很受时人推重;《复小斋赋话》据宋李纲《梅花赋序》、史绳祖《学斋占毕》等文献,考证《历代赋汇》所载唐人《梅花赋》为后人伪作,亦有意义;李调元《赋话》对某些史料讹误、赋篇真伪,也有所考订;沈祖荣等所辑《赋考》汇集历来治“文选学”者在考订“选赋”方面的丰富资料,于研究或注解《文选》所载赋篇者颇可参考取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赋话的品评与论述。有阐述体制、渊源与流变的:如程廷祚《骚赋论》论“诗”为赋之原、宋玉为赋之始,王芑孙《读赋卮言》以荀况、屈原为赋之祖并提出“赋亦莫盛于唐”;有论赋的构成和赋作风格的:如魏谦升《赋品》论赋的“结构、气体、浏亮、宏富、丽则、短峭、纤密、飞动、古奥”,刘熙载《赋概》论赋的“归趣”不外“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三种;有专谈作赋方法、技巧的:如汪廷珍《作赋例言》、余丙照《赋学指南》;有主要论律赋的:如《复小斋赋话》、《赋谱》、《见星庐赋话》、《楞园赋说》中的《律赋说》、《论赋集钞》所辑汤聘《律赋衡裁余论》、吴锡麒《论律赋》等;有概言某一时代赋风或评说某一流派、某一赋家的:如《赋话》载言“唐人雅善言情”、“元人变律为古”、庾信赋“无不工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赋话的品评、论述,对阅读、欣赏赋篇,评价赋的成就得失,都具有启示、借鉴意义。在清人赋话中,比较偏重于品评论述、具有较强理论批评色彩的著作,当推《骚赋论》、《复小斋赋话》、《赋品》、《论赋集钞》等数种;而至清末同治间刘熙载的《赋概》,以论评为主,几乎全无记事或考证内容,作者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概”论之法,从赋的渊源流变、文体特点、表现方法、艺术特征,到赋家的审美趣味、才学志尚、作品风格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论述,阐发了许多不囿于传统的观点,表明了对赋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入认识。由此可见,赋话至此,已从偏于辑录史事、谈论作法和零星片断的叙述、品评,发展到了较为系统、具有理论和批评色彩的专门著述了,它体现了赋话演变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3 0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