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吹树吟 于 2013-7-14 09:14 编辑
根恋 (2010-10-13 09:00:34) 我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最南边沿,家乡人俗称此地为沙头。过去,那里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每遇灾荒年,人们多逃往延安、内蒙、宁夏等地。 我出生在沙头边的阳湾村。村的西北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由东北向西南的沟。沟的西北是沙丘,东南是不太高的一带山地。村子就座落在沟东南依山傍沟的山湾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边的那条沟得到了有益的改造。荒沟、盐碱沟变成了肥沃的稻田和水浇田。后来,村里人在沟的上游拦坝引水,将水引向了村子周围,兴修了很多水地,从此,村人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富裕了,就再无人四出逃荒了。 小时候,那条沟是我们的乐园:嬉水,盘水磨鱼,捉迷藏...... 沟不宽,十几里长。沟里到处是水泉,泉水冬暖夏凉。冬天,即便是 零下二十几度也不结冰;且蒸蒸的冒暖气,村人称其为暖水。夏天,泉水清凉清凉的,渴了,随便找一眼泉喝几口,凉爽极了! 沟里最多的动物要数野生的鳖了。某年,村里进行移河改道造良田工程,将原本弯曲的河道改直。原始的一处湾便形成了不足十亩的一个塘。 第二年,塘里便生活了很多鳖。人们那时不懂鳖的经济价值,不进行捕捞;于是给了它们很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孩子们在夏天中午的时候,趁着鳖爬上塘边晒太阳时抓几只玩玩。 每年春天,栽稻秧前,当清理稻田的灌渠时,常常是一铁锨下去,潜在淤泥里的鳖就给铲出来了。大的足有五斤多;多半放生了。 沟里也有鱼,因是水浅的缘故,鱼都长不大。稍大点的,大概是随着水流游走它乡了。 沟里除了种水稻外,还种玉米、豆菽及各类菜蔬。因沟的走向较避风,日照充裕,每年早春,蔬菜类成长较快,所以新鲜的蔬菜比邻村成熟较早些;补济也就早些。 沟两边的坡上长满了树:有柳树、水桐树、杨树、榆树等......。 前几天回去了一趟,正值稻谷成熟,一沟的金黄,于是同家人一起拍了几张照。回来后传在了博客上。那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是我的根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