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5-2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3、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现举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 "- -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纾:缓和,解除。共同解除国家的危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这句,
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例: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 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这是陈兆庆题武昌黄鹤楼的一副联。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外地人到武汉,必看的景点自然少不了黄鹤楼。当人们看到楼.上那雄浑端庄的"黄鹤楼’'三个硕大的”舒体'镏金大字字匾,一股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早在清同治8年(1869) 黄鹤楼重修时,号为“湖北第一, 全国第七”的荆楚著名书法家陈兆庆,最早为黄鹤楼手书了匾额“黄鹤楼"三字,在楼顶高悬。当时观者莫不惊呼:“真乃王右军(羲之)再世!”
上联用“一-枝笔”形容黄鹤楼的挺拔雄姿,颇有新意。江汉,武昌是长江和汉水的汇合点,这里泛指湘鄂- -带。洞庭,号称八百里,古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云梦,古泽薮名,据史书记载古云梦并不大,后人常把洞庭湖包括在内。去早了黄鹤,唐崔颢《黄鹤楼》诗有”昔人已乘黄鹤去”句。来迟了青莲,青莲为李白自号。传说李白登黄鹤楼原想赋诗,因见崔颢诗,而感来迟搁笔不咏。上联从空间写黄鹤楼,想像奇异,气魄宏大。下联从时间跨度上写登临此楼,游者自己要有真才。这就深化了主題,即登楼本无迟早,关键在自己的气度与.才华。将境界和游者胸怀联系起来,见识独特,此联语气势磅礴。
2、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联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更”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现举曾国藩挽乳母联为例: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一餐尚且应记得她的恩情,更何况(她)曾经保护过、怀抱过、抚养过我!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