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辛勤

每日一典:一饭千金

[复制链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典:脚踏实地
[拼音]  jiǎo tà shí dì
[解释]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出处] 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
[典故]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0年的历史。他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赞扬。一次司马光问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朋友答道: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万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积分
65329
发表于 2020-4-13 1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候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典:三缄其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
[典故]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制度。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典:远走高飞
[拼音] yuǎn zǒu gāo fēi
[解释] 指像野兽远远跑掉,像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出处] 《后汉书·卓茂传》 “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典故] 汉朝末年,南阳人卓茂在丞相府当差。一次赶车出去,有人说那马是他走失的,卓茂就给了他,自己拉着车走,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到丞相府还我。”后来失马找到了,那人来丞相府把马还了。
        后来卓茂任密县县令。有人来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求他?”那人说:“因为我害怕他,去送他的。亭长不能接受馈赠,所以来告他。”卓茂说:“你做得不对啊。乡里之间还讲究礼尚往来,相互表示亲近。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你又不修行,如何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是个好官,过年送些米肉也是应该的。”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吗?”卓茂说:“我给你讲道理,你不会有怨恨之心。我要讲法律,就没有手足之情可言了。是接受这次教训呢,还是接受法律惩处,希望你回去三思!”那人知道错了,那亭长也很感激卓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典:延津宝剑
[拼音] yán jīn bǎo jiàn
[解释] 亦称“延津剑”, 指龙泉、太阿两剑。延津,古代津渡名。
[出处]《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
[典故] 当初东吴未灭时,斗星与牛星之间常有紫气,相信道术的人都认为这是象征吴正强大,不可征伐,只有张华不以为然。吴平之后,紫气更加明显。张华听说豫章人雷焕精通谶纬天象,就邀请雷焕,与他同宿,避开旁人对他说:“我们一起去寻察天象,可知将来的凶吉。”二人登楼仰观天象,雷焕说:“我观察很久了,斗星牛星之间,很有异常之气。”张华说:“是何吉祥征兆呢?”雷焕说:“是宝剑的精气,上彻于天。”张华说:“你说得对。我少年时,有个相面的说,我年过六十,位登三公,并当得到宝剑佩带。这话大概是效验的。”因而又问道:“剑在哪个郡?”雷焕说:“在豫章丰城。”张华说:“想委曲您到丰城做长吏,一起暗地寻找此剑,可以吗?”雷焕答应了。张华大喜,立即补雷焕为丰城令。雷焕到丰城后,挖掘监狱屋基,下挖四丈多,发现一个石匣,光气异常,匣中有双剑,剑上都刻有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这天晚上,斗牛之间的光气消逝了。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擦拭二剑,光芒艳丽四射。用大盆盛水,把剑放在上面,看去光芒炫目。派使者送一剑和北岩土给张华,留一剑自己佩用。有人对雷焕说:“得到两个只送一个,瞒得过张公吗?”雷焕说:“本朝将要大乱,张公也要在乱中遭祸。此剑当悬于徐君墓树之上。此为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张华以为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给雷焕写信说:“详观剑文,此剑就是干将,与其相配的莫邪,怎么没有送来?虽然二剑分离,天生神物,终于会会合的。”因而送给雷焕一斤华阴土。雷焕以此土拭剑,更加精彩明亮。张华被杀后,宝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为州从事,带剑经过延平津,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使人入水寻剑,找不到剑,只见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水中,身有花纹,寻剑的人惊惧而回。片刻光彩照人,波浪大作,于是此剑消逝。雷华叹道:“先父的化为他物之说,张公的终将会合之论,今日算是验证了。”张华博学多识大多类此,不能详细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8

主题

7万

回帖

2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日一典:韦郎玉环
[拼音] Wéi láng yù huán
[解释] 韦郎泛指有情的男子,或指女子的意中人,以玉萧比喻痴情的女子,而以“玉环”作定情的信物。
[出处] 唐·范摅(shū)《云溪反议》卷三。
[典故] 唐代人韦皋(gāo)曾在江夏一带游学。在此期间,曾住在江夏的姜使君家里。
        姜使君有个儿子,名叫荆宝。韦皋就按姜使君的意思,教荆宝读书。荆宝有一位侍女,叫玉萧,那时年方十岁。荆宝因为与韦皋以兄弟相称,便常让玉萧专门服侍韦皋。玉萧也尽心尽意地应奉韦皋,对韦皋照顾得无微不至。
        过了两年,姜使君到内地求官了,韦皋仍住姜家很不方便,于是便搬到头陀寺居住。韦皋搬出姜家后,荆宝仍不时派玉萧去服侍韦皋。
        随着时光的流逝,玉萧渐渐长大了,变得懂事了。在长期的接触、相处中,对韦皋产生了越来越浓烈的感情。韦皋也很喜欢玉萧,二人情投意合。
        后来,韦皋急需回家探亲。上船前,韦皋含泪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荆宝。一会儿,荆宝与玉萧都赶来了。三人重聚,但马上又要分离,不禁又喜又悲。
        荆宝早已察颜观色,明白了韦皋与玉萧二人的心思,此时便趁机对韦皋说:
“您一路上一定会很辛苦,就让玉萧与您一起走,也好途中照料你。好吗?”
        韦皋虽然也想让玉萧同行,但考虑到此一去时间很长,不知何日才能返回,便坚决地谢绝了。
        马上要开船了,玉萧望着韦皋,含情脉脉,双眼泪垂。韦皋也很留恋,对玉萧说:“请你放心地等待我,我回去以后,少则五年,多则七年,一定来迎娶你。”
玉萧点头答应。
        韦皋又留下一枚玉指环,并写了一首诗,交给玉萧,算作定情信物。
        分别以后,玉萧在江夏望眼欲穿地等啊等啊。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去了,五年了,韦皋没来娶她;又是二年过去了,韦皋仍然是音信皆无。
        到了第八年春天,玉萧终于绝望了。她十分伤心地说:“韦家郎君一别七年了,看来是再也不会来了。”
        于是,玉萧绝食,直至死去。姜家人被玉萧的节操所感动,在埋葬玉萧的时候,将韦皋留下的玉指环戴在了玉萧的中指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9 1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