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1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清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00年第5号)。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