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8-2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蒲风骚韵话应城
——应城概况
应城,古为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始设应城县。以“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应城,又称 “蒲阳”, 雅称“蒲骚”。它像一枚闪耀的星辰,镶嵌于湖北省中部;东邻武汉,西邻京山;汉北河、大富水、涢水、漳河穿境而过。境内西北丘陵岗峦,伍山、洪山、团山、白沙山,连绵叠翠;南部湖乡平川,龙赛湖、老观湖、东西汊湖,星罗棋布。应城矿产富饶,物华天宝,享有“茶山鱼湖”、“膏都盐海”美誉,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1986生撤县建市以来,应城市先后获评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二十四年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应城,这片厚重的大地是诗歌的沃土,乃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特别深厚。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名流大家,在这胜景秀美、人杰地灵的蒲骚胜地,挥毫泼墨,赋诗填词。远在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流放汉北期间,曾住蒲骚创作了《惜诵》《招魂》等名篇。诗人离开蒲骚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创作了伟大的诗篇《离骚》。诗人绚烂的文采,让蒲骚这片土地变得多情而炫目。屈原弟子、著名诗人、辞赋家宋玉,曾乔居蒲骚故地岐山,在这里写下《九辨》等名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汤池,写下了《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著名诗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年轻时曾信步蒲骚,尽情抒发多首浪漫诗章。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著名学者陈士元、清代著述家程大中等众多名儒达官,也在这里留有重要墨宝。
应城,这片富饶的沃土、厚重的大地,孕育了蒲骚文化、灵泉文化、膏盐文化和红色文化。应城由蒲骚古邑嬗变成具有古韵新风的县城,历史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一、蒲骚文化——应城文化之源,融汇于荆楚文化的历史长河
(一)蒲骚之名,源于诗韵
让我们循着《诗经》的韵律追溯蒲骚文化的源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经•陈风•泽陂》)。这风雅唯美的诗句奠定蒲骚文化的基础。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流放汉北,曾住蒲骚创作了《惜诵》《招魂》等名篇。诗人离开蒲骚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创作了伟大的诗篇《离骚》。《楚纪•列士传》载:“宋玉,楚人,屈原弟子。尝侨居蒲骚,悯其师忠而被放,作九辩以述志”。宋玉还获得了楚顷襄王的封田,后称“宋玉田”(在今应城田店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汤池,写下了《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著名诗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年轻时曾信步蒲骚,尽情抒发多首浪漫诗章。以神童著称的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明代著名学者陈士元、清代著述家程大中等众多名儒达官,也在这里留有墨宝。
(二)境内遗址,蒲骚文化的历史注释
蒲骚故城遗址:
又名蒲骚垒、蒲骚台。即《左传》“郧人军于蒲骚”之地。据《光绪应城志》记载,在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有春秋时期的蒲骚故城遗址,面积6.8万余平方米。曾出土陶器文物多件。
门板湾遗址:
在城南2公里大富水西岸星光村境内。为新石器时期村居房屋遗址,距今5000余年。遗址的城墙与城濠以及大型房屋建筑皆保存较好,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之罕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家湖古城遗址:
位于市区西约18公里的四龙河与陶家河交汇处。遗址主要堆集为新石器时代,整个城址为土筑城垣,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分部广,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
据《应城县志》记载,应城境内还有下王遗址、张家台遗址、鹰嘴岩遗址、樊家湾遗址、明代官窑故址等遗址等。
(三)景点公园,蒲骚文化的剪影
故园重建,蒲骚文化的时代传承。目前正在修建的有新河公园、欧阳修孝义文化园。
新河公园:
主题:展古渡画卷,绘诗意应城。
新河公园位于应城市城区西门大富水河东岸,蒲城桥头,乃应城的古八景之一的西河古渡所在地。八百年西河古渡,因欧阳修和诗词而闻名,因膏盐运输而繁盛。宋代,这里风景绮丽,商贸云集,文人墨客,留连往返,吟诗作赋。欧阳修留下的诗篇,更使西河古渡名声鹊起。明清时期,这里是繁华的码头,膏盐转运通衢。公园之再造,展古渡画卷,绘诗意应城。整个公园占地80亩,由“膏盐千垒、轻帆古渡、醉倚香亭、栏桥渡月、棹影流霞”五大部分组成。其景观包括“古渡印象、盐海曲径、草语课堂、主题雕塑、醉翁亭廊、诗廊词墙、笔墨广场、台地花海、月下栏桥、疏林草坡,雨水花园、叠级花台、休闲景亭、景观叠石”等近20处。此园为湖北省第一座“诗渡”文化融合的综合性公园,具有城市形象展示功能、诗词文化传承功能、生态游览功能、市民休憩娱乐等多种功能。“诗渡”西河,古景焕新。横跨八百年的古渡景色,如诗卷画轴般坦然展开。
欧阳修孝义文化园:
主题:彰扬孝义,传承骚风。
欧阳修叔父欧阳晔“进士及第,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子。”死后“葬安州应城之彭乐村”(《欧阳氏谱图序》)。欧阳修曾在应城建“守孝堂”,为其叔守孝。2018年,应城市以欧阳修的孝义精神和对应城的殷殷情怀为文脉,修建欧阳修孝义文化园。
欧阳修孝义文化园位于应城汤池温泉风景区。园区内设“孝义牌坊”、“守孝堂”、“遗风骚韵”、“先贤雕像”、“诗联长廊”等景点。立有欧阳修雕像,镌刻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祭叔父文》《墓志铭》《登应城楼》和有关唱咏应城的诗文。斯园展现欧阳修在应城为其叔守孝三年的遗事和有关诗文,彰扬孝义,传播骚风。
此外,应城还有千年孔庙、文峰塔、伍岭樵歌、龙湖晚唱唱等景点。
二、灵泉文化——应城文化之根,植根于鱼米之乡的蒲阳大地
汤池温泉,又名“玉女汤”,在应城市区西20公里的汤池镇,相传昔日天庭玉女曾下凡在此炼丹,为民施药疗疾,救苦救难。泉有三处,分上、中、下三池,水由泉眼中喷出,汹涌翻滚,雾笼云蒸,“数里遥望,白气浮蒸如烟,上下采映,状若猗疏(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气象十分壮观。汤池温泉为全省五大高温温泉之一,地热能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常年水温70℃以上,且富含钙、镁、钾等20多种矿物质,适于发展旅游、医疗、科研和特种养殖业,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胜地,如今是湖北省AAAA温泉景区,集温泉沐浴、休闲保健、生态、红色旅游以及完善的住、餐、娱、购配套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景区。
玉女温泉,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仙李白,寄居湖北安陆(时为安州)时,慕名来到汤池,写下了《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到了明•万历年间,玉女温泉已名驰遐迩。慕人文底蕴,享汤池韵致的达官贵人,富冑子弟,烟尘相递。由此,汤池成了远近不可多得的休闲胜地,文人墨客,官吏游僧也纷纷题诗,唱和,成为美谈。
三、膏盐文化——应城文化之脉,疏通了应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城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素有“膏都盐海”之称,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石膏储量达13亿吨,已有400多年的开采历史。纤维石膏晶莹剔透,有白玉的质感,为石膏矿产中的精品,储量大、品位高,一级品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以上,居全国之冠,亚洲之首。应城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位居全国前10名,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膏盐开采及深加工,成为应城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不仅活跃了应城经济,而且不断演释和丰富了膏盐文化。曾流行于膏盐洞下的矿工歌谣——膏洞号子,传唱400余年。应城历代文人,为膏盐赋诗撰文,传承膏盐文化。
矿山公园,膏盐文化的博物馆。近年应城兴建了“国家矿山公园”,其中“中国石膏博物馆”为全国唯一石膏博物馆,收藏着非金属矿藏奥秘无穷的前世今生。该园占地28平方公里,比邻汤池温泉,拥有山、湖、林、温泉、膏矿五大资源,目前投资80亿元,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四、红色文化——应城文化之魂,扎根于丰饶深厚的应城热土
(一)应城群英谱,红色基因流淌传承的写照。
应城这块神奇的土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走出了中共二大、五大代表,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早期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人许白昊;走出了国民党元勋、著名外交家蒋作宾。民国时期应城授衔的将军24位。共和国授衔的将军6位。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少将杨业功,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沥血沙场,积劳成疾病逝,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二)汤池训练班,昔日鄂中敌后抗日干部的摇篮,今日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的阵地。1937年中共中央委派陶铸在汤池举办“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共培训抗日干部550余人。他们以农村合作指导员的合法身份,分赴鄂中、鄂西北、鄂东南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发动与组建了抗日阵营,使抗日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汤池训练班被誉为抗日干部的摇篮。汤池是鄂中抗日的策源地和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84年在汤池“训练班”的旧址上建立“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
此外,还有应城周总理纪念馆、许白昊革命烈士纪念馆、杨业功故居和红旗人民公社旧址,皆为红色文化教育新的阵地,红色基因在应城这片热土上世代传承。
应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2019.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