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1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懒得打字了,引一篇别人的文章来说明吧。
师芳是王闿运的第四女,小名帉,同治七年(1868)生于衡阳石门。王帉自幼体格孱弱,但娇憨聪慧,最得王闿运宠爱。在石门时,教读之余,总爱骑在王闿运的肩头,游山看水。移家长沙后,八、九岁的王帉,最喜登跃湘绮书楼,独自眺望楼前的菜圃和湘江的归帆。十二、三岁时,就承继了乃父乃母之长,博学能文,又擅音律,“琵琶写韵,绢素驱烟”,为一时才女。十五岁时,王闿运命其作大姐娥芳墓志,已能斐然成章。光绪初,随王闿运入川,作入峡《咏怀》八首,流传一时;川中将王帉、曾季硕(王闿运弟子张祥龄之妻)、易笏山之女玉俞并称为三才女。光绪十一年八月,嫁浙江海宁钟肇立之子钟文虎。王帉的这段姻缘自然是乃父所命。钟肇立,字籧庵,号梦叟,善绘事,山水墨梅苍古深厚,著色花卉沉着生动,其时正官四川,与王闿运熟稔;其子文虎的情况,由于光绪十一年八月至十三年四月《湘绮楼日记》缺漏,我们知之甚少。王帉嫁过去不到一年(光绪十二年八月九日)就郁闷而死,王闿运《帅芳哀词》中有“福过声浮,誉高殃起”之句,似乎可以肯定,师芳以才大誉高见忌于夫家,婚姻生活很不幸福。
王帉之死,王闿运伤心至极,多次赋诗追悼,所以诗题为“重悼”。与《帅芳哀词》“每余夜归,临池赏爱,霜暗灯明,花阴月碎。逸响犹传,书堂永闭”,“湘绮夜夜,秋月皑皑,居子十年,一日千回。看山履屋,折槛攀梅,昔诃尔去,今望魂来……”一样,此诗的背景也是秋夜湘绮楼。冷冷的秋月,照在湘绮楼雕有花纹的窗棂上,格外惨淡,夜已过半,王闿运无法入眠,他痴痴地望着窗外,秋草秋花染满了露水。那露痕,竟似含着秋月的悲愁,白中透青。“无端”,即没有来由。秋月没有来由照临湘绮楼,王闿运也没有来由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爱女。景与爱都是平淡语,情却格外真切。首联二句,虽然无一语言及诗人自我,但透过诗句,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肃立窗前,永夜不寐的王闿运;他凝望着的“如白又如青”的露痕,似乎是他逝去爱女的魂魄幻化而成。
中间两联王闿运转入对师芳之追忆,未及成年时,对着明镜学梳妆,妖憨可爱;忽而啼哭,眼泪又沾湿了头上所插的春花。王闿运取两个剪影,就勾画出了一个洒若兰雪、天真活泼的女孩形像。这样一位让人怜爱的少女,美质先凋,如何不令人痛彻心脾!
美质先凋也还罢了,更何况美质遭到了风刀霜剑的摧凌。王帉本来就体质孱弱,光绪九年王闿运命她作大姊娥芳墓志,作罢全身痛不可支,王闿运在日记中记载“此女殆亦短命”,因为她的珑珑剔透又弱不胜衣,倍受父母兄姊宠爱。王帉出嫁后,其文才、聪慧没有得到夫家的爱怜,相反,招致了夫家种种刁难。此诗“未应多慧语娉婷”与《帅芳哀词》中“何卷然之弱女,亦见忌如兰芝”,均是曲指夫家的不公正待遇。“自是长愁甘解脱”,好一个“甘”字,王帉的逝去,对于逝者自是“甘”于长愁解脱,而对于生者,这个“甘”字便成了“岂甘”的意思,“未应”与“岂甘”对照,于悲恸中写出了一种愤懑!
王闿运视师芳为“王家才女”,比之为东汉蔡邕之女蔡琰,彼此间不止是父女,还是知已。而今女儿亡去,知音顿失,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为父者,能不怆然!按理说,这悼亡之词,应是生者对逝者而发,希冀能使之有所感知;王闿运却从虚无飘渺的幻想着笔,死者已矣,一切都难指望,哀悼之辞,只能自吟自听,摧胆之悲,只能自诉自泣。“吟尽伤心只自听”,可谓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读之令人鼻酸。
这首叙写哀情之诗,经一叠、二叠、三叠而达到最高峰,声情并茂,意真情挚,语语发自胸臆,字字出于肺腑,哀悼之惨苦,忆念之深沉,力透纸背。与潘岳《悼亡》、元稹的《遣悲怀》相比,并无逊色,可称千古悼亡诗中鼎足而三的杰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