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查看: 967|回复: 34

赋文创作三十三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9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赋文创作三十三问
    1. 赋有哪些体式?
    答:主要分为骚赋、汉大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亦有将骚赋与汉大赋并为一类而称古赋者。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各种赋体有哪些区别?
   答:骚赋的主要特点是擅用“兮”字调,通常带有较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较合适抒情类。汉大赋的特点是铺陈宏大,字词精雕细琢。章法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较为常见。另篇幅较长,通常在两千字以上。汉大赋较适合叙述,叙述是为表达明显的颂扬内容,亦有一定的隐喻针砭诉求。
    骈赋主要以骈句成篇,讲究诵读声律效果。它具有文字表述与文字骈对美感,较适合抒情与叙述。通常篇幅中等,擅用典故,在赋类中应用较广。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骈赋比较,其显著特点是限韵,篇幅短小,通常四百余字左右。律赋用词精切,以说理分析为主。常以小切大,立论严正。
    文赋类较为灵活,骈散不拘。记叙与抒情或感慨兼顾,属赋中杂类。
   以上皆属韵文类,其中散赋与文赋韵散句可相间,较自由灵活。概括而言,若作、读骚赋,宜在心有感悟,怆(chuang)恤天下时为之;若作、读汉赋,宜在锦绣江山之中,心高志阔时为之;而若作、读骈赋,则宜悲时亦宜喜时,或见或闻皆可赋之;若作、读律赋,则应端正衣冠,正襟危坐;而若作、读文体赋,则诸般皆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我们为什么要去复兴赋学?
    答:赋学虽仅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但涉及面甚广,它包涵了历史典故、小学音韵、儒道佛家思想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是我国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复兴赋学,从某个角度来说,亦是在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4. 目前我们的赋可以写些什么主题内容?
    答:赋属韵文,其涵盖内容较非韵文相对狭窄。但因为押韵与讲究声律的缘故,诵读时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特点非常明显。故用在景观或城市文化宣传较为相宜,另赋以个人情感或花草虫木以及载道论理等等亦皆宜。有不甚相宜者,应是太过激愤或过于哀断的题材。此类题目,较适合檄(xi)文、祭文或记文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5. 如何写出既不古奥又很典雅的赋来?
    答:古奥的看法需因人而异,如学识通达者,天下应无古奥之文;而学养浅薄者,既便白话,亦可能不甚了然。理论上虽是如此,但就当代人的古典文学修养来衡量,大抵应定位为高三学子能够通读即不为古奥。古奥的来源有生僻字与偏僻典事。大量使用生僻字易使人不能通读,更谈不上理解。当然,辞赋之类的文体,若要做到人人通读通解恐怕不太现实。若想要小学初中尚未结业者去理解辞赋,无疑是强人所难。人人都能理解的,那是顺口溜、莲花落。但若普通的高三学子亦有大量不认识的文字时,此篇赋文的作者则应可反思了。而典雅的定位是指在清爽不聱牙的前提下,文辞优美者。要做到典雅而不古奥,宜选常用字作优美句。在选择典故时,不宜太偏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6. 如何才能解决赋的读者不多这一问题?如何才能让老百姓也能读懂赋?
    答:古人条件不足,不是人人都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但古时读书人,但凡私塾几年,少有不能懂赋者。至于作赋如何,则与天赋相关。而当今的教育早已普及,几乎可说人人皆是读书人。但就读书人而言,今天能够理解辞赋或喜爱辞赋的反而不多。其原因在教育取向上,西风盛行的时代,传统文化崛起之路尚很漫长。让普通老百姓爱好辞赋,理解辞赋应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路程。
    作为一个辞赋文学的传播者,不应操之过急,不应为尽快达成“人人懂赋”这一目的去改变辞赋的根本,更不能将辞赋变为人人能懂的顺口溜。若如此去做,无疑是短视的。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而不是去迁就人们的习惯或屈服于一时的利益。所以说,努力去提高人们的古典文学修养与水平,才是根本之路。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传统文化的兴盛期亦将随之到来。一个落后与贫穷的民族,谈不上以本土文化为傲,而引本土文化而骄傲者,必是昌盛之邦。我国家已离此不远,我们当前要做的即是默默耕耘,为即将到来的传统文化复兴打好基础。任何时代,都需要一大批坚守传统的人,当前犹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7. 写赋需要有哪些方面的基础?
    答:作赋需要较全面的古代文学修养。从儒家到佛道思想,从经史子集到具体的小学知识,从天文地理到杂学等等皆需有所涉猎。若说先期入门,以具备文言文与诗词对联功底者较易上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8. 如何才能让赋句之间逻辑通顺?
    答:赋句之间逻辑关系主要靠“提引”类词汇连接,当然,这需以本身逻辑关系无问题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引”类词汇能使其更加通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9. 散句是不是只能放在一篇辞赋的最前面或最后面?
    答:不是。就骈赋或律赋而言,其中的散句固然使用于首尾者居多,但不能说必须如此。散句常有过渡或点睛之效,使用于段落中间时,常能起到舒缓骈句的作用。若骈句是大鱼大肉,散句则算是清香的小菜。如元稹的律赋作品《郊天日五色祥云赋》,其中有句如——帝用愀(qiǎo)然曰:“予何力?泽未周于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后,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niǎn)路,就我陶匏(páo)。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ráng)于四郊。”此即以散言领之,后以古偶之句相接送,与前后段的工整骈句相映成趣,如此手法,亦是非老练而不能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9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 赋文结尾是不是多用散句?
    答:无定数,不过通常用散句收尾能较好地护题点题。即便是律赋,亦常见用散句收结。至于收结之散句,亦在可韵或不韵之间,律赋散结多见入韵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3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