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孙长同 于 2013-11-5 13:49 编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把文饰了的阴阳两道结合之德用理性的语言文字明示出来才是文明!并不是普通不懂道德的推理演绎秩序的人认为的大公无私的奉献,这是因为千百年来道德不能彰显造成的理论误解。就是理现在中央文件和报纸上也很少岀现这个词了。社会并不需要无私奉献之精神。社会真的需要契约之道德精神。就是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要回报的高尚伟大的道德精神也不是无私的,儿女正是父母传承的是自已的私,所以也不是无私。真正的无私应该是对掌称的人,社会己经公平的给了报酬的掌权的人,已经满足了正常私欲的官人。在行使公权力的岗位上之时域阶段,这时的官员要秉公处理各种事物,所以不能有私心杂念,只能处以公心,无私。自古以来向所有人提倡大公无私,立公灭私的人,都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不能秉公办事,混淆两类不同性质之事,造成的界别不清的模糊理论。模糊了历代人民。现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分清事非了。你说的那些也正是说中国文史哲不分的理论根据。只有仔细分解辩析才能理顺这公私类別之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