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楼晓峰 于 2017-1-8 01:22 编辑
《中国楹联报》助我人生出彩
(本文在2016年12月23日《中国楹联报》发表)
1958年,我出生于社会“另类”家庭,历史注定我只能走自学成才的路。但是等到赶上全国成人高教自学考试制度出台,卧薪尝胆三年自学毕业,早已过了人生最佳年龄,只能一直在基层供销社当售货员。
单位因改制而解散后,为了谋生,操起了专职写作服务的职业,顾名思义,就是为人代笔。一面以“为人做嫁衣裳”的手段糊口谋生,一面以自学得来的这点文化功底从事传统诗词和辞赋创作。虽然报酬微薄,但是,文章发表、获奖方面成果可嘉,渐渐的,在圈子里得了个“获奖专业户”的小名气。
诗词、楹联、辞赋同为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他们分别自成体裁,又相互联系密切,可谓三位一体。但是,在楹联创作方面,自己却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
2005年,在媒体上看见一则关于纪晓岚逝世200周年的征联启事,便信笔涂鸦写了几副对子投去,不料得了个入围奖,于是开始摸索着走上楹联创作的道路。几年后得知有楹联专业报刊,于是陆续订阅《中国楹联》杂志、《对联文化研究》杂志、《中华楹联报》、《中国楹联报》等报刊,其中《中国楹联报》订阅最迟,但是对自己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视。从2011年开始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楹联作品,从此,自己的传统文学艺术画廊里面便增添了一个楹联栏目。
刚开始只是发表一些以中国自然风光、中华国粹以及风花雪月、个人情感为题材的楹联,慢慢觉得时代江河一日千里,社会生活变幻无穷,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楹联以及楹联作者,除了传统题材外,也应该投身到更加广泛、生动的时代生活中去。于是尝试着将眼前发生的时事题材作为内容来创作楹联,并且坚持向《中国楹联报》等报刊投稿。先是一副、两副地发表,后来在潜心研读中国各时期优秀史诗的基础上,以史诗的思维创作成组的楹联(自称为史联)。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楹联报》终于发表了我的时事楹联,一次、两次、三次……,最为得意的是,该报发表了我以自己所在家乡——遂昌县旅游文化为题材的一组楹联21副。于是,似乎找到了自己在楹联取材方面的基本定位。
三年来,《中国楹联报》累计发表我的成组楹联15组,计154副,均为时事性题材,如“联表中国梦15副”、“造化山水蕴人文——遂昌旅游文化”21副、“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副、“鹏程万里 警钟长鸣——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史诗组联”27副。此外,该报还连续3年发表我以该报当年发生的若干件要事为题材的组联(2014年12副,2015年10副,2016年10副)。
在创作发表时事楹联的同时,对联出句、对句、成联进入该报“征联大擂台”和“联说天下事”栏目15次,季军名称、乙级奖项,甲级奖项都荣获过。从此创作时事楹联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并陆续被“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辞赋网”、“香港诗词论坛”等多家媒体聘为楹联栏目首席版主或版主;在全国各地楹联获奖、发表数量居于诗词和辞赋之上。
此外,在此期间,楹联作品连续8年入选《中国楹联作品集》,连续四年被《中国楹联报》评为“对联中国”优秀奖;被《中华楹联报》分别评为2014年度“十佳撰稿人”,2015年“风流人物”栏目“联坛大赛精英录之一百零八”;楹联论文分别入选“第三届中国楹联论坛”和“‘新闻联说’开办十周年胡豪研讨会”,在《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对联文化研究》三家全国性报刊发表楹联500多副,楹联论文9篇;还被全国各地和本县景区录用楹联120多副。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落脚点是“人民幸福”。《中国楹联报》它以楹联这一特定的文化平台,给了我第二次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了我诗词、楹联、辞赋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学梦想,从精神方面提升了我的幸福指数。
《中国楹联报》,知遇之恩,容我默默报答。
|
|